小堂妹来探望的时候,还想要把她不知道藏了多久的糖喂给沈静冰吃,被她强烈拒绝了,她还没有馋到要抢小孩子的糖吃的地步。

    大人们偏还觉得沈静冰是一个好姐姐,病了也不肯贪嘴吃妹妹的零食,把她夸了又夸,晚上还给她多吃了一个煮好的鸡蛋。

    沈静冰病好了之后就承担了家务活,12岁的小妹、小弟和10岁的堂妹在家里帮忙,和她一起料理家里的大小事务,主要还是做饭这件大事儿。

    沈家人丁兴旺,老老小小加起来十几口子,要做这些人的饭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沈静冰一个人肯定干不了,才给她多留了三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打下手。

    这时候的人们也不讲究饭菜的美味程度,只要不是太难吃,饭菜做熟能下肚吃饱不饿就行了。

    六月份的季节,在地里干活最受罪难熬,让最小的几个孩子在家里操持家务,也是体谅沈静冰身体没有大好,不敢让她到地里再干活,万一再中暑了,孩子更遭罪。

    天没放亮,呈现灰蒙蒙一片,家里的大人就起来准备下地干活了,趁着日头没上来,又能看到清楚近距离的东西,大家下地干活还能感觉舒服一些。

    中午的天气如果实在热的让人受不了,村干部就会让村民们回家休息一会儿,等过了最热的两个小时再重新下地收割庄稼,省得有哪一家的人再被晒的中暑,一条命就是一个劳动力,村干部很在乎村民们的生命。

    沈静冰和沈静香住一个屋,旁边还摆了一张床睡的是小妹,小弟在隔壁的隔间,沈父沈母担心两人年纪小不早睡,就把床安在了同一间屋子里,沈静香老师的身份在家里也是顶用的,没有不怕被布置作业的学生,两个人在她面前听话,晚上睡觉都老实的不敢闹腾。

    沈静香动作小心的起床时还是发出了动静,沈静冰听到响声也跟着爬起来,到院子里洗了把脸,就看小妹和小弟迷迷瞪瞪的从屋子里出来,半闭着睡眼朦胧的摸到水井边洗脸。

    农村没有懒孩子,尤其是农忙的时候,个个都顶半个大人用,爸妈和大哥大姐拎着农具下地了。

    沈静冰安排小妹先把院子打扫了,昨天泡在盆里的衣服洗出来,小弟去后院把鸡和猪都喂了,她背着大筐拿着镰刀去后山坡上打猪草,她一路急赶慢赶的走到后山坡,发现有比她起的更早的村民都已经打完猪草准备回去了。

    沈静冰匆匆打完一筐猪草,顺便挖了一些认识的中草药,赶回家把猪草放进后院,又一头扎进厨房里开始做早饭。

    沈静冰家的厨房是一个四四方方简单的土房子,窗户用几根婴儿手臂粗的树枝横七竖八的拦了几道,透过窗户的空隙渐渐放亮的天光照进了厨房,省得点灯浪费煤油。

    这会儿村里点的都是煤油灯,蜡烛都是稀罕货,在代销社购买还要有票有钱,一般人家都用的是简易的煤油灯照明,煤油最不好的一点儿就是烟大,灯罩都能给你熏的黑乎乎的。

    简单的用木板钉了一个透风漏气的厨房门,就是用来挡后院里的鸡和鸟不要偷跑进来祸害,来回开关都需要提着门上挂着的绳子,不小心门就能给拽坏。

    厨房里面的地方挺大,有个十几平米,靠左侧墙边堆了个一米多高的柴火垛,灶台用黄土泥糊的有棱有角,右侧靠墙是一口大水缸,挨着木头做的案板,还有橱柜,地面是夯实的土,年久了就变得坑坑洼洼起来。

    橱柜里放着沈母蒸好的馒头,沈静冰在大锅里添了大半锅水,热馒头的蒸笼放在锅上放好馒头,洗了十几个红薯对半切开,摆在第二层的蒸笼里,盖上锅盖子,点上灶火把小弟叫进来看着火。

    她又在另一个大锅里加上水,小弟麻利的把燃着的柴火分了一部分到小灶里,等火势稳定后加了新的柴火进去,沈静冰把红薯切成块放到锅里,又洗了几把米淘干净倒进去,一块熬红薯米粥,红薯在农村是重要的粮食,产量大易成活,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红薯充饥。

    沈静冰倒了一碗白开水等着放凉,从厨房的墙上挂着的蒜辫上拽下来几个蒜,撕开外皮一瓣瓣的分开,放在案板上用刀拍碎后放进了石臼里,撒上两勺子盐,把切碎的藿香叶放进去,盖上木盖子捣了一会儿,蒜和藿香叶都成泥了,颜色莹莹发绿,像打碎的翡翠,拿勺子挖到饭缸里,滴上两滴小磨香油,把白开水倒进去,用勺子调和。

    农村土地广阔不假,但这个年代生活真的困难,粮食的亩产量并不高,良田亩产四五百斤,贫田亩产两百多斤,村里每年收了粮后都要先给公社交公梁。

    等交完公梁剩下的粮食才归村里,村里会计算完库存的粮食和钱,按村民们干活挣的工分,年底按各家各户的工分把粮食和钱一并发给村民,干的好的能得一袋子粮食,工分差或者家中劳动力少的那些村民要么勒紧裤腰带,要么就挖些草根树皮掺和着吃了骗骗肚子。

    全国上下都讲究坚苦朴素,吃饱穿暖是稀缺,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荤腥,想奢侈都没有东西让你享受奢侈的生活,全国各地状态都大同小异,生产力低没有经济实力消费。

    像沈家这样还能吃上杂粮馒头的都是因为麦季忙抢收,必须吃饱才有力气多干活,平时吃的都是杂粮馍馍,就着盐拌的葱或蒜就对付过去了,能在菜里滴两滴香油太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