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放人?人都没抓到,何谈放人?

    可是百姓不信,人没放,又消失不见了,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秦王家眷已经遇害。

    ……

    ……

    出兵的借口有了!

    秦王赵昭在长安接到消息,大为震惊。

    西军将士更是悲痛愤慨,他们在西北前线拼命,朝廷却这样对待主帅的家眷,如此冷血,是可忍孰不可忍。

    将士们纷纷请命,要求兵出长安,直捣汴京,营救王妃和世子。

    抑或只能是报仇,不过谁也不想面对这样的惨剧。

    妻儿生死不明,只要是个人都会想着营救和报仇,百姓们对此也十分理解,感同身受。

    对太后和扬王的质疑与责骂的声音此起彼伏,民怨沸腾。

    秦王出兵理所应当,百姓也都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他们心中也十分担忧。尤其是关洛一代的百姓,更是害怕。

    长安和汴京若是开战,等若是数十万军队打起来,关中、洛阳一代是主要的战场,少不得要受到兵戈之祸,生灵涂炭。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他们维持正义,却也不希望看到战争。

    百姓们的诉求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汴京和长安,高滔滔这边的压力更大。臣民请求,让她给秦王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要一意孤行,引起战争。所有人都认定,事情因他们而起,解铃还须系铃人。

    毫无疑问,如果战争爆发,她高滔滔就是引起者,就是罪人。

    可怜的高滔滔就这样哑巴吃黄连,背上了一个黑锅,百口莫辩

    臣民除了怨怼,甚至是咒骂之外,别无他法,只得将目光转向长安,满心歉意地祈求秦王。

    全天下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长安,等待着秦王最后的决断。

    这个时候,曾经的宰相,前河北路宣抚使文彦博出面了。他亲自赶赴长安,劝说秦王,慎重开战,爱惜百姓,甚至愿意充当汴京和长安之间的调停人,希望能化干戈为玉帛。

    一时间文相公的声望飞速提高,为天下苍生而奔走,仁厚负责,这才是好宰相啊!一瞬间,就将汴京的奸相韩琦甩出了好几条街。

    大宋的官员也看得明白,文彦博此举实际是投靠了秦王,为其效力,名利双收。文相公桃李满天下,门生故吏们看在眼里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秦王赵昭也表现出了超凡的意志力,接受文彦博劝说之后,强忍悲痛,表示愿意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