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商会的月会,并未能达成共识。

    大商贾和世家们在以何种名义赈灾上,产生了分歧。

    消息由江老爷子传回来,吴楚洵那张贵气的脸上满是寒意。

    这就是大启的世家和商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是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

    但如今,当务之急是挽救那些饥饿的百姓,这些世家大族的作为就让人作恶。

    吴楚洵冷冷地道:“既然大家都同意捐,那就直接按人头分摊,商户们各自将钱交给官府,每户都以自家的名义,谁也别争了。”

    大厅里,除了江老爷和吴楚洵,江老爷四个儿子和十二个孙子也在旁边仔细聆听。

    江家能经营着江南偌大的产业,自然对子孙们的培养格外重视。

    吴楚洵的大舅舅江春,早年就接手的江家大半生意,他的话,在江家中也相当有份量。

    江家背靠吴相,于生意上,是南州唯一能与世家大族抗衡的存在。

    他与卢氏族人打过数次交道,自然清楚他们的处事风格。

    他嘲讽道:“世家重名,朝廷抑制世家子弟入官,那扬名便是他们留存的唯一机会,兴教办学,无一不是为了扬名,卢氏怎会放过眼下这样好的机会?”

    吴楚洵是无法理解世家对名声的执念。

    他摇头,又问:“那商会为什么也不同意,就算让卢氏担了这名义又如何?总归是朝廷要求出钱的,他们难道敢不捐?”

    “噗嗤!”

    江家年轻一辈的子弟们都忍不住笑出声。

    吴楚洵一头雾水。

    江文康见状,笑着凑近吴楚洵,为他解释。

    原来南州商贸之所以如此发达,除了是大启唯一以州设省,共设巡抚和知州职的城市外,还有两大原因。

    一是卢氏的影响力。

    他们以南州为根基,科教兴学,大启的举子中,有大半都出自卢氏的书院。

    二则南州商会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