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就是要接地气,媒体在电影上映前炒作,所谓的国产灾难片,董熹其实是认同的。

    他知道一味的拼特效,是不可能跟好莱坞电影一较高低,所以要另辟蹊径。

    拍这部电影,一是政治任务,二是宣传任务,三是教育任务,这样意图太过明显的电影,有什么意思?

    前面的故事或许让人有些失望,但随着陆易扮演的角色,提出的观点越来越明确,剧情也越来越扣人心弦。

    仿佛,一瞬间,洪水在恋人的争吵中,在温馨的家庭晚餐上,在爷爷和远在外地的孙子通电话,在政府的会议中爆发。

    美丽的华夏大地上,原本过着宁静生活的老百姓,如遭当头一棒。

    在所有人慌乱、紧张,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情况下,政府出面,军队出现,一辆辆的军车载着子弟兵们,投入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那种踏实的感觉,从戏里延伸至戏外,就是最好的主旋律电影。

    而营造出这种氛围感,靠的就是前期的铺垫,让观众觉得一众角色是现实里存在的,他们的经历就是“我”的经历。

    虽然特效不多,但足够真实的还原度,还是令放映厅的观众一阵惊呼。

    当孙宏雷开着军用卡车,义无反顾的冲入决堤,用车辆来加固时,连坐在董熹身边的大领导都忍不住问道:

    “这是特效还是真的?你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电影特效,是我们自己的团队做的,今年上映的《功夫熊猫》就是他们负责的。”董熹低声的解释道。

    听他说是自家的技术,大领导满意的点点头:“就是要保持这种态度,国外有的技术我们也可以有!”

    说完后,大领导又提问道:“花费不菲吧?”

    “嗯,按帧来计算的,不过相比于国外的成本,还是能够接受的。”

    听完董熹的话,大领导沉吟了一下:“国家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还是可以的,你回去整理下材料交给上面。”

    董熹一听,这是要报销的意思,连忙点头答应道:“明白,明白。”

    两人在低声交谈,现场的观众却是目不转睛的盯着大银幕。

    《惊涛骇浪1998》前期的节奏很慢,但是后期的节奏异常的快速,剪辑就如同洪水滔天一般,让人目不暇接。

    因为前期的节奏已经很慢,如果后期还不提速,那么不但时间不够用,还会给人一种流水账的感觉。

    而且剧情方面,也进入到收尾的阶段,正如董熹所言,催泪打动人心的最好方式,就是角色的自我牺牲。

    前期铺垫的众人,不论是董熹、王宝強还是潘月明、孙宏雷,在电影里全部壮烈牺牲。

    就拿董熹的角色举例,他是在帮助群众转移的过程中,冒险将孩子托到大树之上,自己则被巨浪卷入了洪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