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魏将张辽等守合肥。孙权攻之,被张辽突击,孙权人马皆披靡。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突击,再次兵败。俗称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除了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蒋钦、贺齐等东吴将领明确参战之外,由于在建安二十年,曹魏因西征汉中的张鲁而在江淮地区的兵力非常空虚。

    孙权在出征合肥之前,与刘备完成了湘水划界,所以,孙权不但调集了荆州地区的军队奔赴江淮,甚至还把多年以来在江东内部负责平叛的蒋钦、贺齐都调往了江淮前线,由此可见,孙权此时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当时驻守于江淮附近的东吴将领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应当参与此役。

    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太史慈、董袭等人也参与此役。此时,合肥只有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汉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为此,张辽还在战前开凿了藏舟浦,从而用来隐藏曹军的舟船。】

    “张文远为主帅?”关羽抚须道:“文远此人有大能耐,他击败的吴侯吗?真是期待文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当年,关羽暂时投于曹操营下,张辽与关羽为好友,曹操便派张辽以关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寻问关羽的去留之心。

    关羽表明只会跟随刘备。因为是曹操要问,所以,张辽不得不回复,并因此感到为难:若说实话,怕曹操杀关羽;若说假话,不是事君之道。

    张辽沉思良久,叹息道:“曹公,是君父;关羽,是兄弟。”最终,张辽在担忧关羽安危的同时,依然坚持履行臣子的责任,而且,张辽还为关羽担保“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张辽此举,不但使得他与关羽之间的私人情谊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千古传颂,而且还被后世认为是臣子们恪守责任、能识大体的榜样,如南朝宋左仆射刘穆之曾说:“我蒙公(指刘裕)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

    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这便是当时的时局情况,还保留了大量的春秋礼仪,纵然关张二人身处两方,却不会因为私交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私交而被故意恪待。

    【次日清晨,太阳才冒了个头,张辽就身披铠甲,手持长戟,一马当先,直接冲入敌阵。

    还没等冲进东吴的营垒呢,张辽就已经亲手干掉了几十个东吴士兵和两个东吴将领。他一边扯着嗓子喊着自己的大名,一边横冲直撞,冲进了东吴的营垒。

    接着,张辽带着敢死队,朝着孙权主阵的方向猛冲猛杀,一路杀到了孙权的主帅麾旗底下。孙权吓得不轻,周围的东吴将领们也都慌了神,不知道该咋办,只好一窝蜂地逃向一座比较高的山包,孙权的卫队拿着长戟,严防曹军冲上来。张辽在山脚下扯着嗓子喊:“孙权,出来!咱俩单挑!”孙权吓得动都不敢动。东吴的将士们也都懵了圈。

    东吴诸将没有做好准备,张辽突然进攻,使得东吴猛将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两人麾下后退的士兵。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张辽军总共只有八百人,规模庞大的东吴军队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重。贺齐在中军杀进战局,拾到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长矛。

    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的军队分别向左向右驱逐围兵,然后径直向前实施“急击”,将东吴的包围圈打开。

    在战斗中期,张辽曾经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突出了重围。而“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说明此时张辽军还有余众几百人在东吴军队的包围圈中。在张辽与先出的数十人杀出重围之后,余众几百人大声呼喊:“将军要舍弃我们吗?”

    由于余众的人数很多,余众的呼喊声很大,可以被远处的张辽听到。于是,张辽带领着中期破围的数十人,又杀入了重围,救援余众数百人。终于,东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张辽了,也被称为“权众破走”。

    这次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合肥守军因为初战告捷。

    这次战斗分为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

    这次战斗也正是在东吴统治区域出现了“张辽止啼”现象的原因。

    《三国志》的作者在魏武帝本纪写道:“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

    总的来说就是孙权趁着曹刘二人在汉中激战,想着偷屁股拿下坐落在眼前的合肥,毕竟合肥虎视东吴,战略位置过于险要,让东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