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惠州时,写下一首诗,《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自古是蛮荒流放之地,但苏东坡这么大一个文豪,为了一把荔枝,愿意常居此地,可见有多美味。

    正是这首诗,彻底捧红了岭南的荔枝。

    其中有个小故事,‘日啖荔枝三百颗’一句,在岭南客家土话里,念出来是‘一颗荔枝三把火’。

    有没有可能,东坡在罗浮山猛吃荔枝的时候,遇上当地客家人。

    客家人劝他‘一颗荔枝三把火’少吃点,东坡不通土话,听成‘日啖荔枝三百颗’。

    味道这么好,我要吃,多吃点。”

    言不由衷:怎么说呢,像是东坡能干出来的。

    迷雾麋鹿迷了路:荔枝真的好吃,每逢夏天,都得炫好几斤。

    乾隆暗道,这个麋鹿是关外人,路途比京城更远。

    荔枝不是按颗来算的吗?

    返回眉山的苏轼,“荔枝好吃吗?”

    苏辙劝道:“不是说巴蜀亦有吗?”

    看看眉山附近能否种植,在家乡吃就好,别去岭南了。

    糊糊:“第二位晚唐诗人杜牧,通常称之为‘小杜’。

    不是因为年纪辈分小,而是他的家族京兆杜氏出过一位更牛气的诗人,诗圣杜甫,‘大杜’。

    与之相对,还有‘大李’‘小李’。

    京兆杜氏是唐朝的世家大族,出过二十多位宰相,仅次于五姓七望的氏族。”

    李世民对杜如晦道:“克明,你家出诗圣了!”

    诗圣,那不是写诗写的最好的人。

    就如书圣王羲之一般。

    年轻的杜甫歪着头,“诗圣?”

    是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