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陛下突然询问胡惟庸,却让人察觉到了问题的关键。

    要知道,这胡惟庸乃是淮西人,而涉事的,不管是邓千秋,还是陆仲亨、费聚人等,也都是淮西武臣。

    胡惟庸岂会希望这件事进行严惩?

    而陛下深不可测,他既然如此询问,那么就必然,有其用意了。

    只见胡惟庸道:“陛下,此事空穴来风,臣实在不知,为何在此时,突然一夜之间传的满城风雨,臣以为,这必是有人离间君臣的阴谋。所以……臣的建言是,还是不必在意,听之任之为好。”

    胡惟庸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此事既要闹大,又不必彻查到底。

    涉及到了这么多的功臣,陛下肯定要好好思量一二的,何况一旦闹到功臣们人人自危,对朝廷也不是什么好事。

    最重要的是,这邓千秋牵涉到了宫中,更牵涉到了太子,此事不用多想都知道,必然是要偃旗息鼓的。

    而这……其实对胡惟庸就已经足够了,邓千秋几人,不会受到惩罚,可陛下只怕心里也要嘀咕邓千秋、陆仲亨、费聚这些人。

    一旦信任动摇,这邓千秋……不过区区一个千户,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而已。

    而陆仲亨和费聚二人,受到如此的敲打,又恐惧有朝一日,陛下对他们秋后算账,为了活命,必然要更加依靠,到时这二人,还不是任他胡惟庸摆布吗?

    这就是他的初衷!

    此时,朱元璋面色严厉,对胡惟庸颔首,却又朝左丞相汪广洋道:“汪卿意下如何?”

    被点名,汪广洋只顿了一下,就站出来道:“胡公所言,不是没有道理。”

    这里人谁不知道,汪广洋素来和胡惟庸关系不好,这胡惟庸早就对这左丞相之位虎视眈眈。正因如此,以汪广洋为首的大臣,和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文武大臣之间龌龊不断。

    可这一次,汪广洋却不敢轻举妄动,虽然牵涉到的都是淮西勋臣,而一旦恳请陛下彻查,就等于公然撕破了脸皮,更会让人怀疑到,这件事的背后,是否有他的动作。

    而一旦被整个淮西文武大臣们认为这是汪广洋的背后动作,其目的在于将淮西功臣往死里整,那么……接下来必是整个淮西功臣们巨大的反弹,到时,天知道会引发什么惊涛骇浪。

    汪广洋认为眼下不是撕破脸的时候,时机不对,而且此案突如其来,令他举棋不定于……他还拿不准这到底是谁的手笔,所以显得更为谨慎。

    因而他的表态,与其说认同胡惟庸,倒不如说,这是在撇清自己的关系。

    可显然,他是十分不情愿的,因而……他的回答不是没有道理,这意思不言自明,他保留了没有道理的权利。

    朱元璋对汪广洋的回答,不置可否,却看向了刘基。

    刘基已觉得如鲠在喉了,这百官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直令他如芒在背。

    他默默在心里叹了口气,他本不欲与人争,可是……这庙堂上下,朝野内外,处处都在争。

    身处如此要害的位置,他既承载了万千人的期望,却又成了万千人非要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