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这段时间真是忙糊涂了,怎生忘了曾侍郎?这位还真是难请,他因母丧丁忧在家,曾侍郎是个极重名教的人,让他守制之时出山,只怕咱们嘴上抹了香油,也说不动他啊!”

    十年七迁曾侍郎,在湖南和朝廷都是大大的有名,选这人是再好不过的了,只是这曾涤生却是个卫道士,想请他难喽!

    “事在人为,只要抚台大人说通了朝廷那边,山人自有妙计,请他曾国藩出山!”

    何为乡党,那就是同进同退的一群人,这曾涤生做了团练大臣,罗泽南就必然出山,这份情谊算是结下了,将来他曾涤生,要是不给他左骡子一条明路,怕是面皮上说不过去的。

    事情议定了,张亮基就开始准备折子了,两人之间的密谈,杨猛虽不知情,但张亮基折子的手抄本,却到了杨猛的手里,让古雅月读了一遍,翻译了一下,杨猛也算是明白张亮基的意思了。

    “操啊!曾国藩也出来了,这八成是左骡子那货撺掇的,刚刚在长沙城打出了威名,就要忙着为自己做事儿,这左骡子心急啊!

    不过这事儿倒是不错的,现在这时机正好,老子在图谋兵权,他左骡子也在图谋前程,曾国藩出山带兵,朝廷那边必有说道,若是这曾国藩都能掌兵,老子为啥掌不了兵呢?

    好事儿!大好事儿!”

    杨猛自言自语的这些话,就不是古雅月能理解的了,有些情报,古雅月也是不能经手的,秦子祺所属暗影的密报,只能是杨猛亲启,别人开了那可是要命的。

    秦子祺的情报都是大白话写的,不像朝廷的那些奏折一般晦涩难懂,杨猛不需要翻译,这些密报,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看。

    与杨猛的秘密情报一样,四色棍也是有密折奏事的,涉及到了人事,一般都是密折奏事,这密折的意思,就是只有皇帝本人才可以拆看的。

    张亮基的密折,四色棍还是为是他要参劾某位大员呢?揭开一看却是张亮基,请旨省办团练,这团练大臣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省办团练,就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

    大清的团练,一般是乡族自办早已有之,大清皇权不下县,民团就是乡族地方自保和缉拿盗匪的武装,无论是县办还是府办,规模都不是很大。省办团练人数自然不少,体制之外多了一支军队,而且还是与正规军差不多的军队,这事儿可不是什么小事儿。

    还有一点就是四色棍,不怎么喜欢曾国藩这个人,曾国藩是穆彰阿的弟子。在四色棍看来,曾国藩能官运亨通,多半还是沾了穆彰阿的光。

    穆彰阿在四色棍看来,就是个误国误民的奸佞,若是没有他,哪来的《江宁条约》?没有那两千万的赔款,自己这皇帝的日子。能过得如此拮据?

    还有一条,这曾国藩在他即位之初,就连上了《应诏陈言疏》、《议汰兵疏》、《敬陈圣德三端防流弊疏》,评价他这个皇帝崇尚虚文、刚愎自用,当时四色棍就想宰了这个哗众取宠的侍郎曾国藩,若是不是新帝登基不好擅杀二品的大员,以及诸重臣的劝慰,这曾国藩早就做了死鬼。

    人员不满意。与制度相冲突,第一时间四色棍咸丰帝,就想否了这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但他毕竟是皇帝,这事儿是国之大事,还得让军机重臣们议一议这个条陈,不然他真就如曾国藩说的那样刚愎自用了。

    军机四大臣。首揆是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次位是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穆荫,第三位是吏部左侍郎邵灿,最后一位是新入阁的挑帘军机麟魁。

    对于张亮基的折子首揆祁宫保不置可否。第三位的邵灿也是汉员,有些话不方便说,这事儿怎么办,穆荫和麟魁的意见,就是主导这事儿成败的真知灼见了。

    麟魁是刚刚入阁的,没啥话语权,这事儿的决定权也就到了穆荫的手里。

    “诸位,湖南的办法不是办团练,而是在八旗和绿营之外,再立一支新军,这事儿历朝未有,曾涤生又是汉臣,汉人掌兵,非福!”

    这天下还是满人的天下,穆荫的话说的有理有据,这事儿就难做了!

    涉及到了满汉之争,许多话都不好说了,但祁寯藻和邵灿终是汉员,而且他们的位置也不比穆荫差多少,有些话还是要说的。

    “汉人掌兵非福!这话是不错的,历数掌兵的那些汉臣,也确有跋扈不臣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