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让很多中国人玩得心跳:房价飞升,股市暴涨。已在去年跃升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又迅速攀升至1.4万亿美元。贫穷的记忆还未抹去,财富之门轰然打开。此时,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悄然风靡。

      政府官员、公司白领、金融行业从业者、持有房产的投资人、学者,以及买了股票的“散户”,都被这本讲述金融史的畅销书搅得寝食难安。“十一”长假期间,重庆市某区政府给400多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布置的“家庭作业”,竟是“阅读《货币战争》”。

      “你的书颠覆了我的世界观!”“我买了几十本书送给朋友同事。”“股市什么时候到头儿?”“普通人能逃过国际银行家的大阴谋吗?”“物价飞涨,到底该把钱投向哪里?”“你揭露的事实触动了人家的痛处,没遭到报复?!”

      好评也伴随着争议。国内一家知名的财经咨询机构说:“这本书反映着一个古老传统的封闭社会,面向全球化过程中的集体胆怯。”另一则评论直接把《货币战争》总结为不值钱的“阴谋论”――“如果照此而行,中国恐怕得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19世纪。”读书吧

      百年奋斗史,奥运圆梦时。风霜雪雨,一言难尽;苦辣酸甜,品味悠长。…

      中国,没有奥运金牌的日子

      [慈禧与奥运擦肩而过][奥运呼唤天津起]

      [中国“看”奥运第一人][中国哑将泪洒伦敦]

      彪悍奥运主题曲

      [奥运主题歌的难题][老年版北京欢迎你精彩]

      博客:[批评巴金,韩寒已经很客气了]

      热点:[加入刘翔输了奥运礼服大检阅]

      争议如同发酵剂,加速了这本书的火爆流行。上市3个月,《货币战争》连印8次,印量超过20万册。

      有网友戏称,宋鸿兵就是“金融学的于丹”。那位大学女教授在电视上口若悬河,教导人们怎么“亲君子,远小人”。而宋鸿兵这个华裔美国信息工程学博士,却用了通俗演义的写法,提醒国人:谁会偷走你口袋里的钱。

      对于挣了几个血汗钱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可是个天大的问题。

      你可能被泡沫吞噬?

      “宋氏理论”警告说,当下的楼市和股市,如同一对被快速吹大的资产“双泡沫”。先是大量外部“热钱”通过各种正规或非正规渠道进入,吹大泡沫,一等时机成熟,“热钱”获利之后就大规模撤离并抽走资金,资产泡沫将突然炸裂。结果必然是,投资者就像被晾在沙滩上的鱼干一样被“套牢”。

      单是“泡沫论”的提醒,可能并不新鲜。多年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就说:“价格的下跌总是比上涨更加迅猛,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旦被戳破,就不会有条不紊地漏气。”而国内股市和楼市一路高歌过来,伴奏曲恰恰就是“与泡沫共赢”。言下之意是,没有泡沫的啤酒不好喝,适当的泡沫才能让投资者获得可观的回报。

      而宋鸿兵不把“泡沫的生成”只看作“市场的自发行为”。相反,他认为,这种“热钱”的来去腾挪,有计划、有预谋、有组织,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的。正因如此,自以为聪明的普通投资者根本不可能预知泡沫何时破裂,当然也无法成功“逃顶”。

      他进一步的推论更让人心惊肉跳:目前,在一小撮儿“金融寡头势力”的策动下,“金融恐怖分子”即将对中国经济发动一场不流血的“货币战争”,妄图把中国劳动者多年积累的财富席卷一空。

      这个说法“很唬人”。在北京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博士找到宋鸿兵,当头便问:你有何依据?!中国要参与并融入国际金融市场,遵循国际金融秩序和“人家的游戏规则”,这些难道都有问题了?

      面对类似质疑,宋鸿兵的回应总是很婉转:理论是灰色的,而历史和现实是活生生的。他引以为证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近邻日本。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多数经济学家们把这解释成一次“非理性的癫狂”。可日本作家吉川元忠却以哀叹的口吻,把这个过程称为“金融战败”。经统计,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相当。

      在宋鸿兵看来,当年日本的经济危机,就是“国际银行家”即金融寡头势力,针对日本发动的一次“全方位、立体化金融突袭”,从而一举给日本经济“剪了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