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书评尖刻地说道,《货币战争》是以“农业社会的眼光”看待金融全球化的现代世界,因为人们的迷茫和不理解,却无力抗拒这股洪流,只好将“谜团和失败归结于一个无所不在、势力庞大的敌人”,以这种“封闭心态”处理金融问题,反而会真的引来一场风暴。

      即便是温和的批评,也把宋鸿兵提出的重回“金本位”方案视为“开历史倒车”。而宋提出的“各国中央银行都是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们手中的工具”,简直就是“把全世界的人都当成了傻瓜”。

      还有人质疑宋鸿兵理论的原创性。他的书署名是“编著”,一些分析者认为,宋只不过在重复欧洲的一个古老的“阴谋论”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曾经被纳粹利用,把欧洲带入一场浩劫。

      赞同者的口吻,却把《货币战争》看作漫长黑夜之后晚到的黎明之光。“它大大地降低了金融寡头对金融知识的垄断权,社会公众前所未有地获得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它“延续了《资本论》的神髓,是长期以来揭示金融寡头资本主义最深刻的书籍”;它“打开了中华智慧精英挑战国际金融寡头话语垄断的想象空间”。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可能的?

      “美元就是强盗”?

      “我赞成《货币战争》的分析逻辑。”长期进行货币史研究的吴闻对本报记者说,以前人们把货币问题理解得过于简单,认为那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上的“一张皮”。“这不够,马克思谈‘异化’概念时就说,资本原来是人创造的,结果反过来控制了人”。

      这位货币专家认为,这本书畅销说明一个宏观事实:中国经济参加全球化的进程,正由贸易、国际分工层面,进入金融、货币体系建设层面。“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水多深不知道,河有多宽也不太清楚,到了中间会不会有风浪?都是问题”。

      或许宋鸿兵评书式的讲述方式减弱了他理论的可信度。他从历史大剧本中抽取了几个片段,还不足以支撑其结论。“那些戏剧化的故事,并不完整,甚至有点支离破碎”。不只一位专业研究者持有这种判断。

      比如,美联储()是否真是完全私人化的银行?也许早期由私人发起成立,而今天,它更大程度上在执行公共职能。“即便是由美联储负责货币发行,但形成的铸币税收入,大部分是给了美国财政部。”

      吴闻强调,书中对国家利益和政府作用考虑的较少,政府好像完全成了国际金融家牵着线的玩偶。过于夸大金融利益集团的能量,这并不符合民族国家仍为基本竞争单位的世界现实。

      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否开启了美元泛滥的历史,更需要精准的历史考察。

      事实上,早在19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就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揭示了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两难”:一方面,各国经济体都需要“硬通货”美元,美国用贸易赤字向世界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美国贸易赤字持续增多,美元发行过量,开始贬值,大家反过来又可能对美元失去信心。

      这就是说,二战之后,美国挟战胜国地位和强大经济实力,与各国签订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本身就是为了确保美元做为世界货币地位。到1971年,美元已经超量发行,如果各国都用自己手里的美元去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能让美国这个“世界黄金银行”关门大吉。所以,美国人开始赖账。尼克松不再让美元兑换黄金,让金价自由浮动去了。就像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咒骂:“美元就是强盗。”

      没有谁甘愿被别人骑在头上。在1971年,一个不守信用、违背契约的“不道德行为”,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甚至在一片咒骂声中,就这样被默许了。这仅仅是历史的诡谲吗?

      有人吃肉,有人喝汤。“很多时候不是在‘好和坏’之间选择,而是在“坏和更坏”之间选择”,吴闻对记者说,“这就是现实。”

      知名汇率问题专家向松祚,支持《货币战争》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可以用数字测量这种全球性的“货币疯脖的严重程度。

      1970年,全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约400亿美元,如今已达到5万亿美元。储备货币只是基础货币,加上银行体系乘数效应的货币创造,全球广义货币供应增长以数十万亿美元计。“难道37年时间,人类的真实经济活动或真实国际贸易增长得如此之快,需要如此巨大的储备货币来融通?”

      另一个数字,现在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之规模,每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规模是实物经济规模的数十倍(全球年不过50万亿美元)。

      这已经回到宋鸿兵提出的“全球性通货膨胀”问题的本质。而向松祚,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的得意门生,却给当今世界货币体系现状起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名字――“美元霸权”。

      如果给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的全球货币格局画一张草图,线条只需两个:其一,美元本位。美元几乎是全球唯一的储备货币,而90%以上的贸易、金融交易使用美元;其二,浮动汇率。其它国家的货币,以美元为标杆,上下自由浮动。

      “如果你把全球看成一个国家,美国就如同历代王朝的皇帝一样。他印几张纸出来,就能四处买东西。他如果穷兵黩武,全球驻军,就滥发货币,通货膨胀则由全球人民来承担。”

      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一段时期来黄金、石油价格暴涨,而美元指数却不断下跌。钱印多了,“绿票子”毛了,东西自然就贵起来。当世界货币被附着在一个无法克制自身膨胀欲望的符号上时,灾难似乎就在不远处。

      不过,因此就认为可以推翻美元霸权,并试图取而代之的说法,则有些不切实际。“霸权货币体系是一个结果。它意味着这个货币符号背后,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教育和合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