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郑玄这一派与今文经学最大的分歧,其实就是关于孔子的定位。

    在今文经学的理论中,孔子是给后世制法的神圣。

    故此这一派大儒才会称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素王,乃是其母在大泽之坡郊游时,梦见黑帝请其赴宴,后在梦中交合有感,方才在空桑之中生下孔丘。

    因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神话的传统,神圣都是其母跟天帝生的。

    但是郑玄这一派的古文经学大儒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虽然同样尊崇孔子,但却认为他是“先师”。

    只是有大智慧的先行者,领路人!

    虽然孔子的成就很高,但却并不是无所不知,所言都是正确的。

    也正由此,才会引发了两派的第二个分歧:

    即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

    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古代典籍,只是经孔子校订整理而已。孔子的贡献在于“述而不作”,继承并弘扬古学。

    为什么双方的态度截然不同呢?

    原因很简单!根本在于双方立场的不同。

    立场不一,才会导致今文和古文对六经的态度自然就不同。

    今文经学之所以持有这个观点,就是因为孔子“必须”是素王。

    因为只要孔子是神圣,所言便是神谕。

    如此一来,凡俗生灵自然没有资格篡改。

    毕竟圣人乃是无所不知,所言凡人即便不理解也应该听从,而不是篡改。

    如果凡人所行和孔子言论相违背,那也肯定是凡人哪个地方做的不到位,而不是孔子错了,毕竟圣人的无所不知,自然是不会错的。

    在这个逻辑下,今文经学自然要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了。

    毕竟只有《六经》为圣人言论,凡人才没有篡改的资格。

    如此,圣人典籍的解释权,也就是儒门的家法,自然就能世代传承了。

    而掌握家法、师法的诸多今文经学的大儒家族,便可以世代不易。

    如果他们的想法当真实现,那么这种家法道统甚至会比帝统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