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御史发挥他们的特长,弹劾王宁安。

    说他以机巧引诱太子,沉溺玩乐,不思正道,不配作为太子师父,理当撤换,选派贤德饱学之士,温良忠厚之人,教导太子……

    面对这些指责,赵祯只是一笑了之。

    换人,做梦去吧!

    小太子在王家日子不多,却壮实了不少,小脸蛋也有肉了,胆子更大,见到父皇,明显亲近了许多。

    说实话,虽然赵祯对儿子寄予了厚望,但是身为父亲,看到孩子每一点成长,都是欢喜的。

    换成了别人,谁能教好太子?

    弹劾的奏疏像以往一样,留中不发。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人,他们不光弹劾王宁安,还抓住赵祯跟小太子斗蛐蛐,抓蝈蝈,大肆攻击,说是皇帝怠废政务,沉溺享乐,身边尽是逢君之恶的小人,长此下去,是会祸乱朝廷,恳请陛下,立刻改正错误,摒除小人……

    赵大叔看完,一肚子气,朕陪着儿子玩了一个下午,就成了昏君,亡国之君!

    至于这么厉害吗?

    他算是看透了,这帮文人纯粹是没事找事,弹劾君父,以邀直名,根本是居心叵测。

    你们不是弹劾朕吗,不是想让朕罚你们,好让你们出名吗?

    那好,朕就成全你们!

    赵祯立刻降旨,把上书弹劾的几个人全都贬到幽州和岭南,相信会有人处置他们的。

    除了这帮人之外,之前的刘几、席汝言、张问等人,因为和崔家有牵连,虽然他们没有参与起兵作乱,但是已经犯了大忌,全都贬为庶民,永不叙用。

    如此一来,西京缺了不少官员。

    另外嘉佑二年之后,政事堂就要迁到洛阳,首相依旧是贾昌朝,次相是文彦博,狄青受伤之后,无法担任枢密使,就由庞籍接任,至于曾公亮,则是留守开封。

    整个迁都工程,非常庞大。

    朝廷的官吏要重新清理一遍,一定有很大缺口,赵祯琢磨着,明年的科举,要扩大录取的人数,还要选拔一批真正有本事的人,充实到官场当中。

    无论是北伐契丹,还是扫平西夏,都不能缺少能干的官员。

    赵祯已经把目光盯在了六艺学生的这一批人身上。

    他们年轻,有才华,有本事,主持救灾,井井有条,干得非常不错。

    等明天考试,补上了学历的短板,有了三五年的历练,管理一个州府没有问题。十年八年之后,入朝为官,就是日后的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