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便是青苗的大堂姐,柳香君。
当年柳兴才家破人亡,带着余财回秀水村时,年纪不过十三岁,尚不能顶立门户,族中长辈便依着惯例,将柳兴才暂时安置在了堂兄柳兴田家中。
柳兴田幼年亦念过几年书,为人勤俭通达,是秀水村家境最殷实的人家。即便分给柳兴才一个小院两间木屋,家中亦是宽裕的很。且他夫妻二人和睦大方,真真将柳兴才当成亲兄弟来待,从未短了吃穿,生了龃龉。
柳兴才娶妻之后,原本起了房,要搬出去住,突逢盗匪横行,新宅落在山脚下,孙氏心中害怕,便继续住了下去,直到柳兴才的长子落地,那猖獗一时的盗匪才落了网。
几个孩子一起玩闹着长大,总归比旁人更亲近些。
柳香君打开门,见是青苗,忙亲昵的拉着人进去。
青苗随着柳香君穿过前庭,过一道拱门,后院郁郁葱葱,朝南三间正房,皆青砖黑瓦,古朴宁静。庭院西北角搭了个凉棚,棚外种了片月季花,桃红映着新绿,煞是好看。
青苗从背篓里将给两个侄女的手帕和给小侄儿的一罐怡糖拿出来递给柳香君。
柳香君接过去,笑骂青苗乱花钱,“灵儿如今也是大姑娘了,由着婆母做主,跟着隔壁的绣娘学个针线,芸儿又是个小粘人,非要跟着姐姐同往,姐妹俩学了大半年,竟只会绣个荷包,不过也不指望她们绣工如何出众,只求日后到了婆家,缝缝补补的活计不至于叫人挑了错。”
灵儿温婉娴静,芸儿活泼可爱,以大堂姐家的家境,她们日后的夫家定然都是不愁吃穿的,在后院相夫教子,自然无需才能如何出众。
青苗顺着柳香君的话夸了两句,才将软鞋和桃酥拿了出来。
“这?”
青苗往日进城,偶尔也会拐来家里,带些零嘴吃食抑或新鲜的野菜蘑菇,但锦缎软鞋和素心斋的桃花酥对她一个未出嫁的小姑娘来说,这礼却有些重了。
显然是有事登门相求。
“大姐,这桃花酥是孝敬伯母的,我听人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最爱吃些甜食,这饼香甜酥脆,闻着一股桃花香,我想伯母应当会喜欢的。”
堂姐的婆母是个远近闻名的媒婆,当年四姐的婚事,便是由她说和的。
柳香君细细打量了下青苗,也就什么都明白了,圈了青苗的手,柔声道:“不曾想,这日子过得这般快,你都十六岁了,犹记得当年我在家做姑娘的时候,你还是个三四岁的小娃娃,爱跟在我和你几个姐姐们身后,不吵不闹,比旁人家的妹妹都乖巧。你二姐姐贪吃,我们进城换了钱,她便去买上两个酥饼,我们几个姐妹分食,你总吃的跟个小花猫似的,没来的惹她一顿嘲笑。”
青苗的二姐姐确有些贪吃,人也生的圆润,笑起来两个小酒窝,极招人喜欢。她性子十分单纯,想笑就笑,想骂便骂,青苗幼时最爱跟着她,因为只有她会在青苗累的走不动路的时候,蹲下身子,让青苗趴在她背上,也会在雷雨的夜里,将青苗搂在怀里,哼着不知从哪学来的小调。
只是,青苗生辰那日,她背着背篓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瞧我,嘴里没个遮拦,说这些作甚!”柳香君自知失言,忙倒了一盏茶,招呼青苗润口。
青苗接了茶,低声道:“若我不说要吃槐花,二姐姐那天也不会出门。”
青苗的生辰在夏初,古羊村山脚下的一片槐树林正值花期,常有养蜂人赶来采蜜,二姐姐大约为了同人换些蜜,给她做槐花糖,才跟着他们走的。
柳香君叹了一口气,自责道:“说起来,也怪我那时不够警觉,炎儿哭闹,我便只匆匆跟她在村口打了个照面,若多说几句话,说不定她也不会......”
青鱼走丢那年,芸儿刚刚周岁,柳香君带着几个孩子回乡探亲,天气有些热,牛车没有顶棚,也走不快,她怕孩子们坐不住,便在路上卖了一个甜瓜,分成三份。谁知,炎儿三两口吃完了,还要,灵儿心疼弟弟,便将自己的给了他,后来,芸儿的也进了他的肚子,柳香君觉的他吃的够多了,恐要闹肚子,便不给了。
当年柳兴才家破人亡,带着余财回秀水村时,年纪不过十三岁,尚不能顶立门户,族中长辈便依着惯例,将柳兴才暂时安置在了堂兄柳兴田家中。
柳兴田幼年亦念过几年书,为人勤俭通达,是秀水村家境最殷实的人家。即便分给柳兴才一个小院两间木屋,家中亦是宽裕的很。且他夫妻二人和睦大方,真真将柳兴才当成亲兄弟来待,从未短了吃穿,生了龃龉。
柳兴才娶妻之后,原本起了房,要搬出去住,突逢盗匪横行,新宅落在山脚下,孙氏心中害怕,便继续住了下去,直到柳兴才的长子落地,那猖獗一时的盗匪才落了网。
几个孩子一起玩闹着长大,总归比旁人更亲近些。
柳香君打开门,见是青苗,忙亲昵的拉着人进去。
青苗随着柳香君穿过前庭,过一道拱门,后院郁郁葱葱,朝南三间正房,皆青砖黑瓦,古朴宁静。庭院西北角搭了个凉棚,棚外种了片月季花,桃红映着新绿,煞是好看。
青苗从背篓里将给两个侄女的手帕和给小侄儿的一罐怡糖拿出来递给柳香君。
柳香君接过去,笑骂青苗乱花钱,“灵儿如今也是大姑娘了,由着婆母做主,跟着隔壁的绣娘学个针线,芸儿又是个小粘人,非要跟着姐姐同往,姐妹俩学了大半年,竟只会绣个荷包,不过也不指望她们绣工如何出众,只求日后到了婆家,缝缝补补的活计不至于叫人挑了错。”
灵儿温婉娴静,芸儿活泼可爱,以大堂姐家的家境,她们日后的夫家定然都是不愁吃穿的,在后院相夫教子,自然无需才能如何出众。
青苗顺着柳香君的话夸了两句,才将软鞋和桃酥拿了出来。
“这?”
青苗往日进城,偶尔也会拐来家里,带些零嘴吃食抑或新鲜的野菜蘑菇,但锦缎软鞋和素心斋的桃花酥对她一个未出嫁的小姑娘来说,这礼却有些重了。
显然是有事登门相求。
“大姐,这桃花酥是孝敬伯母的,我听人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最爱吃些甜食,这饼香甜酥脆,闻着一股桃花香,我想伯母应当会喜欢的。”
堂姐的婆母是个远近闻名的媒婆,当年四姐的婚事,便是由她说和的。
柳香君细细打量了下青苗,也就什么都明白了,圈了青苗的手,柔声道:“不曾想,这日子过得这般快,你都十六岁了,犹记得当年我在家做姑娘的时候,你还是个三四岁的小娃娃,爱跟在我和你几个姐姐们身后,不吵不闹,比旁人家的妹妹都乖巧。你二姐姐贪吃,我们进城换了钱,她便去买上两个酥饼,我们几个姐妹分食,你总吃的跟个小花猫似的,没来的惹她一顿嘲笑。”
青苗的二姐姐确有些贪吃,人也生的圆润,笑起来两个小酒窝,极招人喜欢。她性子十分单纯,想笑就笑,想骂便骂,青苗幼时最爱跟着她,因为只有她会在青苗累的走不动路的时候,蹲下身子,让青苗趴在她背上,也会在雷雨的夜里,将青苗搂在怀里,哼着不知从哪学来的小调。
只是,青苗生辰那日,她背着背篓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瞧我,嘴里没个遮拦,说这些作甚!”柳香君自知失言,忙倒了一盏茶,招呼青苗润口。
青苗接了茶,低声道:“若我不说要吃槐花,二姐姐那天也不会出门。”
青苗的生辰在夏初,古羊村山脚下的一片槐树林正值花期,常有养蜂人赶来采蜜,二姐姐大约为了同人换些蜜,给她做槐花糖,才跟着他们走的。
柳香君叹了一口气,自责道:“说起来,也怪我那时不够警觉,炎儿哭闹,我便只匆匆跟她在村口打了个照面,若多说几句话,说不定她也不会......”
青鱼走丢那年,芸儿刚刚周岁,柳香君带着几个孩子回乡探亲,天气有些热,牛车没有顶棚,也走不快,她怕孩子们坐不住,便在路上卖了一个甜瓜,分成三份。谁知,炎儿三两口吃完了,还要,灵儿心疼弟弟,便将自己的给了他,后来,芸儿的也进了他的肚子,柳香君觉的他吃的够多了,恐要闹肚子,便不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