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深了,公主称醉率先携了阿熠退席,三皇子便也散了众人,各自回房休息。周珩一路护送公主回到房中,对身后随从略一挥手,他身边一个黑衣汉子悄然而动,将这间卧房上下左右,里里外外巡视了一遍,少顷那人回来禀道:“世子,查过了,左右无异,小人就守在门外。”
周珩待他出去,这才对跟随在旁的元执中躬身施礼:“元先生,此来北地,家父特意叮嘱再三,先生守护长姐多年,周家无以为谢,待回京之后,定然厚待先生一家,请先受我一礼。”
元执中连忙还礼,“世子何出此言。我本就是大梁礼部一介小吏,随伺公主乃是上命。”
周珩道:“您名动江南之时,我尚是无知稚子,先生不必自谦。”他将元执中扶起,又道:“您与我周家有这份情谊,我们必当厚待先生,只是不知今后还朝,先生有什么打算?”
元执中抬眼看了看身旁阿熠母子,慢声道:“世子,我早年受国公府恩惠,是以这十年来勉力为公主与王子斡旋。而今她们母子回京,自有国公爷与世子相护,我也可以功成身退了。我妻是胡人,小女年懵懂,并不适宜在京城中生活,我想请世子帮个忙,寻个由头了却我在礼部的司职,我愿回江南老家,做个自在闲人。”阿熠听了这话,心中涌起无限不舍:“先生,请您别走,我还想跟着您读书,而且我答应了珍珠,要好好报答您一家。”
元执中露出安慰的笑容,周珩却十分干脆的说道:“京城中形势混杂,元先生辛苦了这些年,先回家乡休养也好,待日后有机会,再请先生入京。”
元执中思虑片刻:“世子,京城有什么不妥么?”
周珩道:“先生明鉴,只是您既然已做好打算,便不要再趟这浑水,这些隐情不问也罢。”
“我与公主母子十年来守望相助,若他们在京城有危险,元某也不能就此撒手不管了。”
周珩一笑:“先生想清楚了。”
元执中正色“想清楚了,请世子言明。”
“好,此地耳目中多,我只简单说几句,也让先生与长姐心中有数。”周珩又见阿熠一双眼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便又加上一句,“王子也要心中明白,此次回京有喜有忧,大家需得小心行事。”
“月前京城中接到长姐来信,但同时,北国王城也有信使到京城,我随没见到那信上写的什么,总之对于是否迎接公主还朝,也是有争论的。”听到此,公主脸上露出悲愤之色。
“父亲上书陛下,边疆大局暂定,臣年老力衰,请辞军务,乞骸骨还乡,心无所愿,但求能与爱女相聚,度此余生。才逼得陛下下定决心,允诺长姐大归。”
公主叹了口气,“是我给父亲出了个难题。”
周珩昂了头,脸上带出几分傲视色:“长姐说的什么话,当年父亲远在边塞,姑母忽然去世,形势逼人,不得不应下这和亲之事。时到今日若都不能保全您,咱们还要这国公爵位做什么?长姐是功臣,别人或许跟着陛下随口说说的,我们周家弟子无数人在军中打磨,多少人马革裹尸不得还乡,长姐之功与他们并无两样。若有功之人不得善终,岂不让天下忠君之士寒了心。”
公主笑了笑:“阿珩,听你这样说,我心里好痛快,就是此时死了,也不枉这一生了。”
周珩又道:“陛下下旨之时,没想到皇后忽然提出,公主于国有功,可派皇子迎接还朝,以示君恩。三皇子与公主本就是姑表之亲,可派三皇子来北地相迎。”
元执中皱了皱眉:“按理说,迎接公主还朝,虽然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却是个能显贤名的差事,就算辛苦些,皇后怎会让三皇子在声望上压了大皇子一头。”
“正是如此,家父虽猜不透皇后心里是什么主意,但实在担心三皇子此行有凶险。”
公主低声问道:“阿珩,难道父亲已经决心助三皇子……”
周珩见她话说一半,微微点头,声音里透着与少年之人不符的冷静。“陛下年岁渐长,皇后疑心深重。自姑母去世,三皇子在宫中一病多年不能愈,直到去年加冠之礼,分府别居,这病才调养好了些。”他苦笑,“也难为太医院换着法子,折腾了他这许多年。”
公主想到自己的儿子被草原王庭所不容,不由叹了口气:“难怪那句话,愿身不复生于帝王家。”
“周家与三皇子血脉至亲,姑母在世时深受陛下盛宠,或因父亲征战有功,或有真情也罢,都已经成为皇后心中一颗钉子。如今已多年没有战事,陛下也未必真想让周家继续掌这兵权。此行需得小心谨慎,我从府内带来三十名高手,稍后我便安排一组十人,就留在长姐身边随护。我还需跟在殿下左右,不便随时来长姐这边,此行还请元先生顾虑周全。”
周珩待他出去,这才对跟随在旁的元执中躬身施礼:“元先生,此来北地,家父特意叮嘱再三,先生守护长姐多年,周家无以为谢,待回京之后,定然厚待先生一家,请先受我一礼。”
元执中连忙还礼,“世子何出此言。我本就是大梁礼部一介小吏,随伺公主乃是上命。”
周珩道:“您名动江南之时,我尚是无知稚子,先生不必自谦。”他将元执中扶起,又道:“您与我周家有这份情谊,我们必当厚待先生,只是不知今后还朝,先生有什么打算?”
元执中抬眼看了看身旁阿熠母子,慢声道:“世子,我早年受国公府恩惠,是以这十年来勉力为公主与王子斡旋。而今她们母子回京,自有国公爷与世子相护,我也可以功成身退了。我妻是胡人,小女年懵懂,并不适宜在京城中生活,我想请世子帮个忙,寻个由头了却我在礼部的司职,我愿回江南老家,做个自在闲人。”阿熠听了这话,心中涌起无限不舍:“先生,请您别走,我还想跟着您读书,而且我答应了珍珠,要好好报答您一家。”
元执中露出安慰的笑容,周珩却十分干脆的说道:“京城中形势混杂,元先生辛苦了这些年,先回家乡休养也好,待日后有机会,再请先生入京。”
元执中思虑片刻:“世子,京城有什么不妥么?”
周珩道:“先生明鉴,只是您既然已做好打算,便不要再趟这浑水,这些隐情不问也罢。”
“我与公主母子十年来守望相助,若他们在京城有危险,元某也不能就此撒手不管了。”
周珩一笑:“先生想清楚了。”
元执中正色“想清楚了,请世子言明。”
“好,此地耳目中多,我只简单说几句,也让先生与长姐心中有数。”周珩又见阿熠一双眼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便又加上一句,“王子也要心中明白,此次回京有喜有忧,大家需得小心行事。”
“月前京城中接到长姐来信,但同时,北国王城也有信使到京城,我随没见到那信上写的什么,总之对于是否迎接公主还朝,也是有争论的。”听到此,公主脸上露出悲愤之色。
“父亲上书陛下,边疆大局暂定,臣年老力衰,请辞军务,乞骸骨还乡,心无所愿,但求能与爱女相聚,度此余生。才逼得陛下下定决心,允诺长姐大归。”
公主叹了口气,“是我给父亲出了个难题。”
周珩昂了头,脸上带出几分傲视色:“长姐说的什么话,当年父亲远在边塞,姑母忽然去世,形势逼人,不得不应下这和亲之事。时到今日若都不能保全您,咱们还要这国公爵位做什么?长姐是功臣,别人或许跟着陛下随口说说的,我们周家弟子无数人在军中打磨,多少人马革裹尸不得还乡,长姐之功与他们并无两样。若有功之人不得善终,岂不让天下忠君之士寒了心。”
公主笑了笑:“阿珩,听你这样说,我心里好痛快,就是此时死了,也不枉这一生了。”
周珩又道:“陛下下旨之时,没想到皇后忽然提出,公主于国有功,可派皇子迎接还朝,以示君恩。三皇子与公主本就是姑表之亲,可派三皇子来北地相迎。”
元执中皱了皱眉:“按理说,迎接公主还朝,虽然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却是个能显贤名的差事,就算辛苦些,皇后怎会让三皇子在声望上压了大皇子一头。”
“正是如此,家父虽猜不透皇后心里是什么主意,但实在担心三皇子此行有凶险。”
公主低声问道:“阿珩,难道父亲已经决心助三皇子……”
周珩见她话说一半,微微点头,声音里透着与少年之人不符的冷静。“陛下年岁渐长,皇后疑心深重。自姑母去世,三皇子在宫中一病多年不能愈,直到去年加冠之礼,分府别居,这病才调养好了些。”他苦笑,“也难为太医院换着法子,折腾了他这许多年。”
公主想到自己的儿子被草原王庭所不容,不由叹了口气:“难怪那句话,愿身不复生于帝王家。”
“周家与三皇子血脉至亲,姑母在世时深受陛下盛宠,或因父亲征战有功,或有真情也罢,都已经成为皇后心中一颗钉子。如今已多年没有战事,陛下也未必真想让周家继续掌这兵权。此行需得小心谨慎,我从府内带来三十名高手,稍后我便安排一组十人,就留在长姐身边随护。我还需跟在殿下左右,不便随时来长姐这边,此行还请元先生顾虑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