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成精了!”

    苏源皱了皱眉头,开玩笑道。

    “那么我接下来进行第五个步骤。”

    “(5),如果依旧跟步骤(4)一样,在缝隙的两侧安装探🂅测器,但不让探测器报警呢?只要探测器不报警,人类就不会知道它通过了哪🛨🞸条缝。也就没有预设粒子性的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🄌🟖继续(4)步骤的实验。”

    其实(5)实验和(4)实验的实验设备是完全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通过报警让人类知道粒子走过的路径。🕓🉈🅔

    “结果怎么样?还会像(4)一样表现出粒🙼🏭子🈃🞻性吗?”际叶皓问。

    苏源摇摇头,“既然高峻🂋🍑和夏姐举这个例子了,结🜨🄬🀧果肯定不是喽!”🎷

    高峻说道:“苏源说得没错。步骤(5)的实验结果确实与(4)不同,它的实验结果是后方屏幕上再次出现了一排排干涉条🂗🎺纹,表现出了波动性。”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一旦无法得知它的🆒🎼🖙运动路径时,它又表现出了波动性?步骤(5)的实验与步骤(🉤4)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否能知道电子的轨迹。但我们知道了电子🔭🃴🜂轨迹。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吗?”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我🚓们不想看到粒子性,并以此设计实验(5)的时候。它最终在我们面前展现干涉条纹,表现出了🄉波动性。

    而我们以粒子性思维设计了🆂实验(4),添加了报警功能,🉻🌡🀥它却表现🎷为粒子性。

    也就☗⛌😾是说,我们的实验目的和为此设计的实验🈃🞻,🖦🔵导致了与之匹配的结果的出现。

    际叶皓拧着眉头说道:“如果一定要用理论来解释的话,🜸🆻这大概就是‘观察者效应’。”

    高峻赞同道:“是的,在量子理论当中,粒子🈃🞻是处在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或波函数,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包塌缩效应,🐥🁽🋍当有观察者对它进行观察时,叠加态会塌缩成一个固定的状态被观察到,这就是‘观察者效应’。”

    “但这与因果性有什么联系?”

    苏源想到一开⛖始的实💿🗦🝶验目的,高峻和夏琳扉旨🈃🞻在通过这个实验讲述因果的颠倒啊。

    “先别急。”

    夏琳扉微笑看着她,对高峻道:“你来告诉大🈃🞻家。”🆒🎼🖙

    高峻点点头道:“在上面的实验中,由于整个过程是单个电子单个电子的释放,所以在呈现波动性的时候,电子显然同时通过了两条细缝,拥有两条路径,于是🕡🋊🗥发生自我干涉;而呈现粒子性时,它必然只能通过一条细缝,实际通过的过程也只有一条🜴🆙路径。”

    “换句话说电子在通过第一条有两个缺口的竖线之后,本身已经选择了一种通🋤过方式,要么同时通过两条细缝,选择两条路径,呈🊷现出波动性;要么只通过一条细缝,选择一条路径,呈现出粒子性。”

    “这个选择的参考取决于它提前知道了我们想要观察它的什么特性。🎷”

    “那么我们延伸一下,假设我们设计一个实验,在电子通过了隔💩🔤板上的竖线,但还没有到达屏幕的时候,我们突然改变我们要观察的特性。🛨🞸”

    “比如说,原先的实验条件是像步骤(5)一样不加入报警装置,表明我们不强调🖮粒子性,那么按🄉照步🄁骤(5),电子应该在通过双缝的时候做出选择,同时通过两条缝。而在电子已经做出选择通过两条缝隙但还没到探测器时,我们突然人为快速的加入报警装置,表示我们改变主意了,现在想要看到电子的粒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