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表姑买来的包子,希玥先乘到墨县的大巴,在车上美美又睡了一觉,这下算完全消除了长途跋涉的疲惫感。
她给史子涵发短信报了平安,下车后找到去白云镇的车,司机说半小时后才出发。于是她决定在车站门口转转。
抬头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巨大的一块水墨牌子,上写着“全国书画之乡”,再往前走几步,到处坐着煮罐罐茶卖的老人。
墨县不产茶叶,但这儿的人们对煮茶有着特别的情怀:早上起来,熬几罐茶,就点馒头、油饼、杂粮饼,这就是典型的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墨县人的早餐。
浓浓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放慢了这个崇尚耕读的穷乡僻壤的生活节奏。年轻的一代对此往往充满困惑:这茶如此苦,为何爷爷奶奶还这么爱喝?
穿插在卖罐罐茶摊位中间的是卖荞面油圈的三轮车。车上有一个方形的玻璃柜,里面放满了焦糖色的油圈。别看油圈的颜色不好看,吃上去可是外酥里嫩,香香甜甜。
希玥买了五个油圈,来到开往白云镇的车上。天上飞起雪花,车上有人聊天:“又要下了,晚上可能要结冰了,看这样子明天来不了县城了。”“天冷,就在热炕上呆着呗,还折腾什么!”
每次坐上这趟车,希玥都能萌生奋发图强、走出大山的动力。这辆车穿过一弯又一弯颠簸的环山路,从一山的山梁下来,又上另一山的山坡,把重重大山抛到后面也不见路尽头那熟悉的故乡。
直到从一座高高的山上沿山腰层层绕道,眼前亮出一条笔直的街道,才算抵达终点。走出这样的大山,别说是去气候饮食迥异的南方,就是去省城合州也不容易。
要是赶上下雨天,泥泞湿滑的道路要让不少司机望而止步,也有不少为了生存而冒死上路的。现在是冰雪季节,逢上路面结冰,那可就出不去也回不来了。
家中倘若有突发情况,比如有人骨折,就只能在镇上的卫生所暂时包扎止痛,强忍疼痛了。
在小镇人们的眼里,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是幸运儿,称之为“注定端那碗饭的人”、“以后要飞出去的鸟儿”。希玥在左邻右舍的眼里就是这样的人。
下车后希玥先来到妈妈的凉皮店,小小的店里只有一顾客。母亲正在一手端着一个大瓢,一手搅拌牛筋面里的辣椒,红色细腻的辣椒油让牛筋面香气四溢,光望一眼就让人直流口水。
她娴熟地将拌好的牛筋面装进塑料袋,上面又套了一个袋子,递给顾客。一抬头,才发现希玥就站在店里。她又惊又喜:“我的娃儿,你回来了!一定累坏了吧?”
母亲见到出门一年的女儿回来,自然很是激动。“不累,我在车上睡了。”希玥看母亲又憔悴了一些,但心情还不错。
顾客一听到她们母女的对话,一怔:“你是程希玥啊!我都没认出来。”希玥看了一眼他,原来是自己的初中生物老师。
“张老师,是你啊!好多年没见了。学校还没放假吗?”希玥初中时生物最差,看生物书就跟看天书一样,在张老师课上如坐针毡,生怕被他识破自己肚里没墨。
但张老师也给过她昙花一现的自信。那一次,张老师给同学们发试卷,希玥惊讶发现所有人都是八九十,着实为自己的不堪表现捏了把汗。
终于轮到了自己:“程希玥……81!”希玥一听张老师的话高兴坏了,终于不用再低着头走近他了。她自信满满走上讲台从老师手里接过试卷,回到座位,仔细打量试卷,才发现得分栏里写着“18”。瞬间回到羞愧难当的谷底。
现在看到眼前的张老师,却异常亲切。他满面笑容,很和蔼:“今天最后一天了。我买点牛筋面,懒得做饭。”
父亲听到希玥来了,也从二十米处的木匠铺走过来,到了凉皮店,笑着朝希玥望了一眼,就跟张老师寒暄了一番,还要留他吃饭。张老师执意不肯,谢绝了邀请,临走时说:“我早就说过,程希玥是个好学生。要好好培养的。”
父亲听了张老师的赞美之词,比看到希玥回来要高兴几倍。多年来,父亲致力于巴结老师,唯老师的话为尊,见到任何一个希玥或者妹妹、弟弟的老师,都是那句:“老师,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不要怕打出问题,我支持你!”
老师听了往往一笑置之。就连带生物这种副课的张老师,父亲曾经都要送上一句他那经典的口头禅。现在希玥毕业了,他今天才没跟张老师提老话。
希玥和妹妹私底下无数次吐槽过父亲在老师面前的表现,她们把父亲的行为定义为“三无”:无文化,无修养,无自信。弟弟更是对父亲高压式的管控苦不堪言:给他请了家教,让弟弟周末在家学习,所有无关学习的要求都一口回绝,但对家教老师的要求百依百顺。
她给史子涵发短信报了平安,下车后找到去白云镇的车,司机说半小时后才出发。于是她决定在车站门口转转。
抬头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巨大的一块水墨牌子,上写着“全国书画之乡”,再往前走几步,到处坐着煮罐罐茶卖的老人。
墨县不产茶叶,但这儿的人们对煮茶有着特别的情怀:早上起来,熬几罐茶,就点馒头、油饼、杂粮饼,这就是典型的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墨县人的早餐。
浓浓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放慢了这个崇尚耕读的穷乡僻壤的生活节奏。年轻的一代对此往往充满困惑:这茶如此苦,为何爷爷奶奶还这么爱喝?
穿插在卖罐罐茶摊位中间的是卖荞面油圈的三轮车。车上有一个方形的玻璃柜,里面放满了焦糖色的油圈。别看油圈的颜色不好看,吃上去可是外酥里嫩,香香甜甜。
希玥买了五个油圈,来到开往白云镇的车上。天上飞起雪花,车上有人聊天:“又要下了,晚上可能要结冰了,看这样子明天来不了县城了。”“天冷,就在热炕上呆着呗,还折腾什么!”
每次坐上这趟车,希玥都能萌生奋发图强、走出大山的动力。这辆车穿过一弯又一弯颠簸的环山路,从一山的山梁下来,又上另一山的山坡,把重重大山抛到后面也不见路尽头那熟悉的故乡。
直到从一座高高的山上沿山腰层层绕道,眼前亮出一条笔直的街道,才算抵达终点。走出这样的大山,别说是去气候饮食迥异的南方,就是去省城合州也不容易。
要是赶上下雨天,泥泞湿滑的道路要让不少司机望而止步,也有不少为了生存而冒死上路的。现在是冰雪季节,逢上路面结冰,那可就出不去也回不来了。
家中倘若有突发情况,比如有人骨折,就只能在镇上的卫生所暂时包扎止痛,强忍疼痛了。
在小镇人们的眼里,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是幸运儿,称之为“注定端那碗饭的人”、“以后要飞出去的鸟儿”。希玥在左邻右舍的眼里就是这样的人。
下车后希玥先来到妈妈的凉皮店,小小的店里只有一顾客。母亲正在一手端着一个大瓢,一手搅拌牛筋面里的辣椒,红色细腻的辣椒油让牛筋面香气四溢,光望一眼就让人直流口水。
她娴熟地将拌好的牛筋面装进塑料袋,上面又套了一个袋子,递给顾客。一抬头,才发现希玥就站在店里。她又惊又喜:“我的娃儿,你回来了!一定累坏了吧?”
母亲见到出门一年的女儿回来,自然很是激动。“不累,我在车上睡了。”希玥看母亲又憔悴了一些,但心情还不错。
顾客一听到她们母女的对话,一怔:“你是程希玥啊!我都没认出来。”希玥看了一眼他,原来是自己的初中生物老师。
“张老师,是你啊!好多年没见了。学校还没放假吗?”希玥初中时生物最差,看生物书就跟看天书一样,在张老师课上如坐针毡,生怕被他识破自己肚里没墨。
但张老师也给过她昙花一现的自信。那一次,张老师给同学们发试卷,希玥惊讶发现所有人都是八九十,着实为自己的不堪表现捏了把汗。
终于轮到了自己:“程希玥……81!”希玥一听张老师的话高兴坏了,终于不用再低着头走近他了。她自信满满走上讲台从老师手里接过试卷,回到座位,仔细打量试卷,才发现得分栏里写着“18”。瞬间回到羞愧难当的谷底。
现在看到眼前的张老师,却异常亲切。他满面笑容,很和蔼:“今天最后一天了。我买点牛筋面,懒得做饭。”
父亲听到希玥来了,也从二十米处的木匠铺走过来,到了凉皮店,笑着朝希玥望了一眼,就跟张老师寒暄了一番,还要留他吃饭。张老师执意不肯,谢绝了邀请,临走时说:“我早就说过,程希玥是个好学生。要好好培养的。”
父亲听了张老师的赞美之词,比看到希玥回来要高兴几倍。多年来,父亲致力于巴结老师,唯老师的话为尊,见到任何一个希玥或者妹妹、弟弟的老师,都是那句:“老师,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不要怕打出问题,我支持你!”
老师听了往往一笑置之。就连带生物这种副课的张老师,父亲曾经都要送上一句他那经典的口头禅。现在希玥毕业了,他今天才没跟张老师提老话。
希玥和妹妹私底下无数次吐槽过父亲在老师面前的表现,她们把父亲的行为定义为“三无”:无文化,无修养,无自信。弟弟更是对父亲高压式的管控苦不堪言:给他请了家教,让弟弟周末在家学习,所有无关学习的要求都一口回绝,但对家教老师的要求百依百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