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让飞行员和地勤准备起飞吧!”

    对于严总所说的差不多,众人当然知道是指得什么,就是天空中的侦察卫星。

    自当年红色毛熊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后,灯塔国和世界上不少西方列强嗷嗷着说红色毛熊的卫星飞越了自己国土的上空,属于侵犯领空的行为。

    但等灯塔国自己发射卫星后他们也尴尬的发现,自己的卫星也要通过红色毛熊的上空。

    最后,大家就搞了个公约,卡门线以外的空域,也就是距离地面100公里外的空域属于公共区域,不存在侵犯领空的情况。

    而有了这条公约,以及随着卫星技术的提高,侦查卫星自然很快便成为了各国主要着力开发的侦查手段。

    和普通侦察机相比,它飞越对方上空不会出现政治纠纷,而且可以长期在轨道上飞行侦查,两个超级大国没少在这方面下功夫。

    当时还是胶卷时代,总是让卫星将拍完的胶卷装到金属罐子里‘扔’下来……

    不仅有烧毁的危险,而且携带上去的胶卷一旦用完卫星也就报废失去了作用。

    而且用过胶卷的人都知道,胶卷很长是连成一体的,如果不用完就直接送去冲洗,那么后面没有拍摄的底片就白白浪费了,但长期等待拍完,前面的照片情报信息又很有可能过时。

    因此有人猜测,侦察卫星的出现也促进了数字化照片的出现。

    (注:如何解决底片携带量这块资料有些模糊,因为有段时间,美国也使用过底片快速成像后在卷片机中直接通过底片扫描仪扫描数据,但也有摄影大佬表示这不太可能,因为底片扫描仪产生的数据量贼特么大,有这方面详细资料的大佬可以帮一沐解惑一下吗。)

    但是卫星也有一个很大的BUG,就是在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面前,因为卫星的轨道是固定的,卫星被雷达探测到计算出轨道后,就很容易推算出它的运行轨迹和时间。

    也就是军事术语中的‘过顶时间’。

    只要利用好时间差,很容易避开卫星侦查。

    而严总所提到的时间差不多,就是天上的那几颗高倍率侦查卫星的过顶时间。

    很快,在卫星离开这块区域的头顶后,一架已经装载好燃料和调试完毕的样机被牵引车从厂房中拖出,停放在用零钢摆放的起飞台上,静静的展现在被夜幕笼罩的大地上。

    早就已经在这架飞行器上待命的两位飞行员迅速舒展顶部的两台发动机,在得到地面临时塔台的许可后点燃了两台发动机。

    两台YFB20发动机迅速赋予飞行器强大的升力,左边的飞行员轻轻的一推操纵杆,连接两台发动机的转向力矩杆立刻得到了飞控传来的操作指令,微微倾斜并增大推力,飞行器如同蜻蜓般的轻巧离地。

    “哇!真飞控漂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章成铭一眼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嘴里毫不吝啬的发出赞叹之声。

    现代飞机和以前老飞机在操控上,最大的不同不仅是采用了电传控制,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更优异的战斗性能,战斗机通常会做极为苛刻的战术动作来获取最佳的攻击位置,而这样极限的战术飞行动作很容易造成飞机失控。

    为此,新一代的飞机基本上都有电脑程序飞控来辅助飞行员来完成复杂的飞机控制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