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六十岁的她,将心比心之下,默默煮好茶水,送到河边,给过往行人送去一口甘爽。

    不锈钢茶缸里,盛着大半缸微褐色的茶水;

    茶水中浸着一把竹水勺,已被摸得溜光水滑...

    简约古朴的亭子里,凉茶静静散发着香气;

    喝上一口,茶香合着川芎药香沁人心脾,一扫赶路的燥热。

    一年又一年,河上架起桥,河边修了路,简陋茶摊变身气派茶亭;

    山里每天都有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每年3月至11月,徐桂梅那缸每天准时奉上的茶。

    看起来简单的一缸凉茶,也不简单;

    每天晚上,用土灶铁罐烧好水,泡上茶叶和川芎,让其自然放凉。

    早上6点,准时将茶水茶具送到桥头;

    晚上收工后,将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净。

    金山脚下,厦铺河边,一壶凉茶香了35年,暖了无数路人的心;

    藕塘村里,桂梅亭内,一个身影忙了35年,持续释放淳朴善意。

    阡陌之间,街巷之中,一种精神传了35年,引领乡邻向善向美~

    村民们都喊徐桂梅“二妈”,对她每天风雨无阻的行动有种矛盾的情绪,既佩服却又不甚支持;

    佩服的是,送茶虽是小事,坚持一次两次可以,一月或一季也行。

    但几十年如一日,鲜有人能做到!

    不甚支持是因为,二妈已经九十高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万一路上摔跤怎么办?

    可徐桂梅没有听这些劝阻:

    “大家喝惯了我的茶水,习惯了路过这里就有茶喝。只要我还能动,茶一天都不能断!”

    在老人看来,这缸茶水,是她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延续了35年的约定,必须遵守;

    约定无声,大爱无言,一种与人为善、勤劳守信的风气,在这个村这个镇,默默地流传开来。

    “弘扬桂梅精神,德泽四方乡邻”的标语,写在村中最显眼之处;

    “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的楹联,刻在桂梅亭的檐柱上,醒目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