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司的邮寄地址公布后,全国各地告状及举报的信件,很快便如雪片飞来。

    至于举报内容嘛。

    “我家的牛不见了,我怀疑是隔壁王二家偷的,王二极有可能曾经勾结过倭寇,与黄子澄狼狈为奸……”

    “我们县的县官对百姓十分严厉,肯定是黄子澄等卖国贼一伙……”

    “我们这里有一个教书先生,曾经对黄子澄大加赞誉,朝廷要好好查一查他,多半是一个卖国贼……”

    “我几年前,曾经听县里讲书的先生说,他认识黄子澄……”

    “我听说朝中的某某官员与黄子澄交好,说不定他就是黄子澄的同党……”

    ……

    总之,随着《大明日报》上正式刊登悬赏黄子澄犯罪线索的内容,号召百姓举报可疑的汉奸人物,三法司每天收到的信都堆积如山。

    太孙殿下已经下了指示,黄子澄所犯之事,罪恶滔天,绝不能放过其同党,一定要追查到底。

    不能遗漏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可黄子澄在朝为官多年,与他有交往的官员不在少数。

    如今查起来,自是人人自危。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只是安慰人的话。

    朝中官员都很清楚,就算自己没有参与,但真要被咬到了,麻烦就大了。

    这个时代办案,很多证据都是可以瞎编出来的。

    而且,口供往往是最重要的证据。

    但口供通常又是是用刑罚逼问出来的。

    这就取决于用刑审讯的人,怎么“诱供”了。

    说自己不害怕被“攀咬”,那肯定是假的。

    方孝孺的事,虽然不断有人提起,甚至还有人说方孝孺曾与黄子澄一起共事,要好好查查。

    但朝中与黄子澄有关的犯罪线索车载斗量,根本查不完,自然顾不上一个不在朝中做官的方孝孺。

    只有《大明日报》,仍然不时在角落里刊登批判方孝孺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会打着批判的名义,介绍方孝孺的思想观点,同时阐述其在经典中的来源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