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限制地主收租的比例。

    接着打出鼓励功勋豪商出海的旗号,通过买卖交易的方式,将原本由这些人掌控的大量肥沃良田收归大明朝廷所有。

    再接着又以撤藩、分封诸王海外为借口,成功将诸王名下的田地也一并收回。

    至此,天下间相当一部分田地,都已成了大明朝廷的“官田”。

    然而,朱允熥心里明白,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眼下的大明,真正深入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帝国每一处细微触角的,是遍布全国的乡绅地主。

    许多村庄的田地,往往集中在一两户大姓家族手中。

    这些人,虽称不上豪门巨富,只是普普通通的“乡绅”。

    但他们数量庞大,如同繁星遍布,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十分强大。

    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大明帝国的根基所在的人。

    在他们各自的地盘里,这些乡绅往往能够一呼百应,拥有着近乎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在乡绅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朝廷的威严都远远不及他们。

    也正因如此,就连大明朝廷派往地方的流官,诸如县令之类的官员,为了维护当地统治的稳定,也只能选择与这些乡绅交好合作。

    这些乡绅,无疑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支柱。

    一旦失去他们的支持,大明的基层治理便会陷入混乱,难以正常开展。

    不仅如此,朝堂上的大臣,各级官吏,他们的家族,在自己的家乡,也大多是颇具影响力的“乡绅”。

    可以说,满朝官员尽地主,满朝官员皆乡绅!

    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恰恰要触碰到这些人的切身利益。

    可想而知,这场改革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光是朝廷官员这一层,就没有多少人会真心支持。

    官员们全部都不支持,就算是皇帝,又能如何推进这事呢?

    谁去办这事呢?

    所以,这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就如同将领要带兵打仗,必须先鼓舞士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