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上刻有“乾隆三十年三月”的字样,并且背面用满文和汉字标示了其用途:【管理威远堡等六处边关防务,礼部】。

    “威远堡位于辽北开原一带。”这位藏友显然事先做了研究,大大提高了鉴宝过程的效率。但他随即提出了疑问:“那地方离海很远,为何会有关于海上防御的记载呢?”

    面对这个问题,高兴心中暗自思量:难道又是一位来考验我的高手?

    宝友摇了摇头,无奈地说:“我真的不清楚。要是知道的话,就不需要鉴定啦。你看,这上面刻着乾隆三十年,应该是真的吧。”

    高兴觉得这话挺有道理,便直接了当地说:“你只要上网搜一下‘柳条边’,就知道威远堡是什么地方了。”

    威远堡在关东的清朝历史中颇有名气。康熙初年,清朝廷为了防止汉人进入关东地区,保护满洲的龙脉,在这里用土和柳树建造了一条长达690里的边防线。

    起初,威远堡是这条防线的起点,但随着时间推移,它成了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

    “那这枚印章应该很值钱咯?”宝友满怀期待地看着高兴。

    高兴点头道:“如果它是真品,这样的品质大概能值十万左右。”

    熟悉高兴说话方式的观众已经在弹幕里提示:一旦他说“如果”,通常就意味着东西是假的。

    “可惜您的这件是个明显的现代仿制品。”高兴直言不讳。

    他其实第一眼看到就认出来了,这枚印章看起来太像自己博物馆里的藏品了。

    正是那枚印章让他对“柳条边”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现在连文物都开始大规模造假了吗?

    “不可能,我是从拍卖会上拍来的。”宝友坚持道。

    刚开始时,听到“拍卖”二字高兴还会有些犹豫,但现在这类话已经无法动摇他的判断。

    没有明确指出是在哪个正规拍卖行购得的,多半就是借口或者来自非正规渠道。

    “拍卖也不保证真实性。您这个仿造的是国内某知名博物馆里的展品,我见过原件。”高兴平静地说道,等待宝友的回答。

    一般情况下,面对这种结果,有的宝友会默默收起物品离开;有的则会责怪高兴不懂货。

    还有些坚信自己拥有国宝的人,甚至会声称博物馆里展示的是复制品,而他们手中的才是真迹。

    这位宝友却出乎意料地回应:“哦,对对对,我记得了,这确实是那个博物馆的原物,拍卖时信息上就是这样写的。”

    说着,他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张展开,上面详细记录了这件铜印曾为海林博物馆所有,并因馆方运营困难而出售,还附有一张该印置于玻璃展柜中的照片。

    “运营困难?”高兴盯着这几个字,感到格外刺目。

    高兴经营着海林博物馆,有人质疑他的能力,这让他觉得必须站出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