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可以通过高维空间的特性,将瓶口穿过瓶身,并与底部相连。

    这样的话,从理论上来说,太阳系内的物质只需要从瓶身底部进入到克莱因瓶中,航行一段距离,最后抹平空间的曲率。

    如此以来,物质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屏障。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付诸于实践的话,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系统。

    第一,克莱因瓶的空间曲率需要计算,第二,扭曲空间的精度需要得到保障,第三,务必保持克莱因瓶的瓶口与瓶身是在屏障内相交的,第四……

    反正零零总总一大堆,任何一点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

    不过好在有无数飞升者科学家的加入,有无数量子计算机的运算,一切进展顺利。

    即使是涉及到了屏障的空间曲率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为在此前的尝试中,矩阵已经确定了引力会对屏障的空间曲率造成影响。

    理论指导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实践了。

    一个微型的克莱因瓶空间曲率发生器,静静的悬浮在太阳系的边缘。

    很快第一次测试就要开始。

    在众人的万众期待下,夸克重组炉中输出的巨额的能量,随后经过力场转换装置转换成为了引力。

    扭曲着附近的空间,将空间的曲率塑造成矩阵想要的那样。

    一个克莱因瓶,开始逐步形成。

    他的瓶口出现在了屏障之中,通过屏障更高的维度与瓶身相交,并抵达了瓶子的底部。

    此刻观测设备观测到,在克莱因瓶的底部,犹如一个黑洞洞的洞口,似乎在等待着自己的猎物。

    因为克莱因瓶是一个循环结构,他的出口同时也是入口,所以任何进入到其中的物质都会循环往复。

    “开始吧。”

    随着方程命令的下达,一艘微型探测器缓缓的朝向瓶底进发,这不是水滴材料制成的探测器。

    为了验证推断的正确性,方程特地选用了物质组成非常斑驳的材料,制作成了探测器的外壳。

    物质组成的越斑驳,意味着物质的熵越高,而熵高的物质是无法通过屏障的。

    这样就避免了熵对理论验证的影响。

    在无数人的注视下,探测器缓缓的进入到了洞口中,随后瞬间从可见光谱中消失了。

    “解除空间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