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粒子可以来源于天然放射性,方便实惠,现在各大实验室都用,——没几个实验室用得起价格高昂的镭。

    每一天何育杰都会用漂亮的楷书将当日实验情况记录在册。

    比如生物学或者医学,他即使没有任何基础,但花上十年工夫刻苦钻研学习,就朝着抗生素、大分子、双螺旋之类的方向走,绝对可以拿很多诺奖。

    何育杰整理实验结果,然后与李谕共同写成一篇论文。

    李谕和何育杰找来很多基材,如各种金属元素,钠、金、钾等等,还有非金属原子磷、氮、砷什么的,反正能找到的都会用α粒子撞一撞。

    李谕把他带到实验室,对他说:“这次让你来,是准备搞一个大课题,如果做成了,应该可以拿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谕说:“剑走偏锋才是王道,我知道现在没什么人敢声称发现了新粒子,不然会招致漫天唾骂。不过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是物理学本身。如果拿出证据确凿的实验数据,他们能说什么?”

    何育杰则回道:“这不是最普通的基本功嘛?”

    实验数据则由何育杰记录。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数不胜数。

    何育杰说:“我是真盼着她能像新陈代谢一样,去除掉腐臭血液,不求多好,至少能像个正常大学。”

    李谕说:“你的说法与我的殊途同归,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同表达方式,但结论都是我们发现了原子核的一种组成粒子。”

    美国物理年会的会员身份目前显然比不上英国皇家学会,但也不失为一个至高荣誉。

    美国方面则表现得更加直接,美国物理学会会长迈克尔逊给上海发电:“我们现在不仅希望邀请李谕先生赴美讲学,同时也希望能够邀请到另一位科学新星何育杰先生!我们愿意发给其外籍会员身份。”

    何育杰说:“但您怎么知道会有新粒子?”

    “什么课题?”何育杰好奇问。

    何育杰谦虚道:“少了您的指挥怎么行。”

    “太遥远了!怎么可能!”何育杰说,“那是科学界至高的奖项。”

    何育杰纳闷道:“总不会是带正电的氢原子?”

    “院士先生的思路清晰,推敲过程也没有漏洞,确实很有道理,”何育杰赞道,他本来就是搞物理的,当然知道原子物理学的分量,继续问道,“您说的这个课题如何进展?”

    这在洪宪帝制时代很罕见,因为大部分报纸都在报道帝制、护国军的情况。

    反正李谕已经感受过。

    经过几个月实验,他们有了重大发现:首先被突破的是氮(N)原子,在用α粒子轰击氮时,他们获得了氢核(H)。

    “诺贝尔奖?!院士先生得的那种?”何育杰惊道,没想到李谕手笔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