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奥地利军队进入教皇国领地平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之前教皇声称要联合全世界天主教徒才能对抗的叛军,在博洛尼亚被奥地利军队轻易击溃。

      不过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根源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历史上的1835年弗朗茨二世离世之时奥地利帝国每年用在教皇国的军费已经高达数百万之巨。

      在那位“意大利人皇帝”逝去之后,没有人支持的梅特涅自然只能削减开支,维持教皇统治为目的苟延残喘。

      不过此时的历史已经改变,随着1834年奥地利帝国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再加上之后弗兰茨的干预,让其经济实力远超历史同期。

      梅特涅并不笨,他知道时代正在悄然改变,那些没能及时作出改变的政府都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比如拿破仑战争之后成功复辟的波旁王朝,就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国民再次推翻了。

      教皇国和伦巴第,以及威尼西亚接壤,又与中意大利的小邦国联系密切,它的稳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奥地利在意大利地区的统治。

      梅特涅决心强化教皇国的统治,但是他也曾去过教皇国,更见过教皇本人,所以他认为改革是必需的。

      梅特涅想要以他的想法来改造教皇国,让有能力的人主导政府,而这在格里高利十六世看来完全是大逆不道。

      结果就是钱没少花,但是收效甚微,人们更加困苦,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每年花费上千万弗罗林,但是教皇却并不领情,甚至有倒向法兰西的趋势。

      这时候弗兰茨进行了一些干预(前文讲过,但是太久这里简单叙述一遍)。

      弗兰茨给梅特涅的建议是把这当成一笔交易,因为格列高利十六世是个生意人。

      奥地利帝国就算再怎么无私奉献,在对方看来也是应该的。毕竟格列高利十六世是教会,而奥地利帝国是天主教国家。

      所以派兵之前先派人去教廷要出兵费用,如此一来就能大大缓和两国之间关系。

      结果之后教廷方面对奥地利帝国的态度有了明显改观,不但疏远了法兰西,还多给了奥地利帝国两个枢机主教的位置。

      不过这样治标不治本,奥地利帝国每年还是需要大量的军事拨款,才能维持住教会的统治。

      而这样做的同时,还成为了众矢之的,民众把奥地利帝国当成那些黑色贵族的帮凶,本国人民和贵族觉得这种支援完全是一种浪费。

      列强们更是纷纷指责奥地利帝国干预教皇国内部事务,意图对教宗不利。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更是将奥地利列为了头号大敌。

      其他地区的革命者也都纷纷将奥地利帝国列为头号反动势力,甚至一度比俄国的名声还差。

      弗兰茨并不赞同卖头援美那种事情,所以很早就建议梅特涅由剿改治。对于距离奥地利较近的费拉拉和博洛尼亚可以考虑直接派兵进驻,理由便是方便持续镇压。

      这项提议还真得到了教皇厅的许可,在教皇国高层看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奥地利帝国军队长期驻扎不但能减少叛乱,还能省去每次到维也纳搬救兵的费用。

      随后奥地利方面又提出要帮教皇国治理,毕竟这些发生叛乱的地区可能还有危险分子的存在。

      那些人曾经残杀过教廷官员,为了避免惨剧的发生,奥地利帝国可以帮忙治理,并且帮忙收税。

      教廷高层一听立刻表示了支持,一方面他们确实担心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能不劳而获自然没有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