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吴三桂为辽国公,并要求其率领关宁军南下,跟随自己去南京。

    这应该是想要争取一下吴三桂。

    但吴三桂此时已经放弃了大明朝廷,只是在考虑是投降李自成还是要投降清国。

    最终吴三桂选择留在山海关,而后投降了清国。

    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在山海关下迎战李自成的顺军,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而后,李自成的顺军节节败退,不断向西溃逃。

    崇祯主动派遣使节联络李自成,要求其去掉帝号改称大明顺王,大明就愿意出力与其共同抵御清军。

    李自成原本是不同意的,但是连续几次战败之后,不得不接受了条件。

    此时的明、清、顺三方之中,北方的清国正处在全面上升期,综合武力是三国中最强的。

    顺国作为新生组织,目前的组织活力是最高的,但是也是最没有政治经验的,也没有成熟的根据地。

    大明剩余的土地是遭到战争破坏最小的,总体经济实力理论上是最强的。

    但是大明朝廷的组织结构也是最为陈旧的,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也可以说是最为落后的。

    国家构架都倒退到分封制度了,互不统属的地方军阀的作战效率也高不起来。

    这样的大明与顺国双方联手之后,慢慢的勉强拖住了清军的攻势。

    持续十余年的高强度混战之后,三方都出现了精疲力尽的倾向,战斗的烈度也逐步降低了。

    但是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三国始终没有签订盟约,名义上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三国的边界地区也不安宁,隔三差五的爆发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

    三国为了战胜对手,也都在不断地积蓄力量。

    清国大力开发辽东的土地。

    打败了沙俄在东方的探险者和部队,从沙俄手中夺取了西伯利亚东部的土地。

    而后顺着西伯利亚的海岸线继续向东探索,甚至越过了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

    然后继续沿着北美洲西海岸南下,现在很可能已经探索到加利福尼亚了。

    顺国则大力经营西域。

    逐步击溃收服了准格尔汗国,陆续征服了中亚草原的几个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