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卖鸡架的一样,下丘村所在的买卖,一律给人打折或赠送东西,鸡架太便宜了,无法打折,只好送。

    有的可以打九折,要么就是多给东西,看钱多少,十文钱的能打九折,两文钱的打不了。

    买衣服、陶瓷器皿、成袋米面等多的,打折后就明显。

    要是在夜色小吃所在,则是一份米线三文钱,给多放两个鱼肉丸。

    换钱的时候不打折,不但不打折,还要看铜钱的品相,品相不好的要给铜钱打折。

    法定货币怎么可以打折?越打折越没人换,只能商品打折,变相为宝钞升值。

    整个夜色小吃街,所有铺子被要求额外给好处,然后他们拿了宝钞,交费的时候再给他们同样的折扣。

    若摊子认为自己比较能刚,就是不给拿宝钞的打折,那么没人去他那买,换个摊子就多得了。

    打折多少看利润,利润越高折扣越多,利润百分之五的,不可能给打九折,打个九九折或九八折就不错了。

    尤其是批发东西的商人,他们一个百分点都不是小数目。

    大商人则询问情况,得知百货商店今年铺到全大明,外面的县里至少有一个,他们开始换宝钞。

    他们知道下丘村有值钱的东西,后面是宫里,由这样的存在背书,拿着宝钞放心。

    他们一换就是几十上百贯,甚至有胆子大的,换几百上千贯,方便携带。

    另外他们看这宝钞就迷糊,图案太漂亮了,好几种颜色,里面带水印,想造假都不知道从哪来开始造。

    跟寻常的纸不一样,双手一动,纸就咔咔响,元朝的宝钞比起大明的宝钞就跟学徒和师父似的,不,学徒都不合格。

    另外说好了的,从二月开始,朝廷收税只收宝钞,如果没有宝钞,现场给你换,额外收一分的手续费,既百分之一,不足一文按一文算。

    最先响应的地方是宁国府、太平府、应天府。

    宣城县的村子一看是下丘村帮着印的宝钞,换,全换,家里除了留着打首饰的金银,其他的一律换成宝钞。

    ……

    “昨天又放出去五万贯?按照计划,南京一百五十万贯,如此看来,一个月就发完。”

    朱元璋早上没去皇城,反正大臣们一上午干完活,就带着家人来村子吃饭、照相。

    里长摇头:“不一定,可能提前换完,也可能更久,要看商人接受程度,把宝钞使用写进律法中。

    当百姓用宝钞买东西的时候,有摆摊的不接受,就抓人,罚钱、打板子、关牢里。

    没有可讨价还价的余地,属于强制性,咱允许他们拿宝钞换铜钱和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