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碎石厂招人了啊,每日管饱,工钱一文不少。”

    “伐木坊招人啊,每日管饱,工钱一样有。”

    “平阳府修缮城池,招人运输物资,招人修城,愿意去平阳府的,来了就给家属一两银子,你可以让家属带回去花,你本人要跟着施工队出发去平阳府。”

    “蓟镇修缮城池,招幕泥瓦工、木匠、苦力工,愿去蓟镇的,家属可领二两五钱的银子,来了就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来瞧一瞧,来看一看啊,瞧不了吃亏,看不了上当啊,寿阳、榆次两城需要修缮,包吃包住包路费啊。”

    大同府各处城池,中标的商人们纷纷行动起来,按照中标的要求开始招募工匠。

    原本失去救济粮的百姓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下至十六岁少年,上至六十老叟,统统都行动了起来。

    粮票之危就这样,在数重政策的夹击下灰飞烟灭了。

    高价收了粮票的奸商们见状,一下子急眼了。

    他们花了大把银子收粮票,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无粮可吃,再把平价粮囤积到手中,最后哄抬物价,高价卖粮。

    现在好了,百姓们不需要粮票一样有饭吃了。

    即使他们兑付出大量的粮食,也抬不起价格了。

    于是,他们纷纷行动起来,命府里的下人、佃户拿着粮本和高价收上来的粮票去兑付平价粮。

    张仨儿,是范府的家丁,他接受范老爷的命令,潜入大同府,成为了王则之辖下的户民。

    成为户民之后,他的日子过的比在范府当家丁还要滋润。

    后来,范老爷给了他大把的银子,让他高价收粮票。

    现在范老爷又派人命令他把手里的粮票全都换成平价粮。

    张仨儿背着一包袱粮票来到警备司,警备司的门口有一位司员正在不停的念着。

    “严厉打击粮票贩子,但有知情者,举报有赏,知情不报者,有罪”

    张仨儿来到大同府之后,见到了太多不一样的东西。

    当地警备司给他登记户籍之后,分发了新衣服给他,分配了做活计的地方,最关键的是,他们都分配了住的地方,虽然是大通铺,不过也比无家可归要好。

    住在分配的大通铺里,每月大家用自己的粮本和发的粮票换到平价粮,就一起开火灶,一起吃大锅饭。

    如果有谁吃的多,顶不到月底了,住在一起的百姓就均分均分,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张仨儿用高价把大家伙儿手里的平价粮票给买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伙还挺感激张仨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