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了接纳的意思。

    至于那些没有找到自家男人的牧民,他们也不愿意离去。

    他们认为自家的男人还活着,只要他们在这里等下去,家里的男人终究还是会回来的。

    有了这些鞑子兵的介绍,这些牧民对于王则之的大军态度有了改观,接收编户也变的容易起来。

    王则之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三级以下的军士另做安排。

    他将这些人编成了军功兵,至于三级以上的军士则被编为了编制兵。

    军功兵,平时不吃饷,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他们是靠吃军功生活的。

    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回家务农,帮助家里人做事。

    有战事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响应号召回归。

    至于他们的军功,有两种领取的方案。

    第一种就是换成银子,第二种就是换成田地。

    换成田地之后,他们的家人可以世代在这块地上耕种。

    最主要的是王则之保证,三年内不收田赋。

    这样一来,王则之既省下来一大笔军饷,还获得了屯田的人。

    军士们知道这一政策之后,纷纷动起了心思。

    甚至一些四级军士都有了把军功换成田地的想法。

    王则之知道了他们的想法之后,当众宣布,编制兵一旦将手里的军功全部换成田地之后,就不能再入编制兵,从此以后只能当军功兵。

    编制兵有固定的粮饷,军功兵没有粮饷,这一点区别就决定了两个兵种的性质。

    军士们不傻,编制兵不仅有军饷,战时还有军功拿。

    军功兵只有军功,就是响应号召,加入队伍之后,也没有军饷拿。

    孰轻孰重,一比较就知道其中的差别。

    原本,军士们都以为不会有人傻到去当军功兵。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还真的有人愿意这么做。

    那就是分配到各营中的鞑子兵,他们在河套地区找到了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