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月初四这天起,崔载道、唐廷治两人以相公冢村为中心,逐渐将探索的脚步扩展至七乡二十四保。
目前江南行政区域划分依旧延续周国旧址,在县以下再设‘乡、保、耆’。
只不过这种基层组织并不需要朝廷委派官员,纯粹依靠‘村民自治’,说白了,就是乡绅代朝廷行使治理权。
此治理权涵盖诉讼、教育、劳役、赋税.
不说私设公堂和垄断教育权这两项,单单是掌握赋役分摊这一项,便足以使辖内百姓俯首贴耳.
百姓纳赋,按照上中下三等户交纳对应钱粮,但户等划分相当不严谨,几乎全凭当地乡绅一言而决。
实际操作中,拥有上户之产的小康人家被乡绅评定为下户以避赋税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下户人家被评定为上户,继而因逼缴根本无法承受重税导致家破人亡的例子,也不罕见。
除此外,根据家中丁口多寡征调役夫同样有很多操作空间。
冬季农闲时修路、挖渠,或为官员、乡绅修建私宅,已算极好的杂役。
若运气不好,春、秋两季被抽调‘行役’跟随官府差人押送徙刑犯人,动辄来回两千里,经时半年余.
不但会误了农时,且一路上吃嚼都需自家负担曾发生过男丁出役归来,家中老母妻儿饿死的惨事。
百姓对这等可以合法致使自家家破人亡的苦役畏如虎狼。
自然,掌握着徭役分摊大权的乡绅便成了百姓头顶的太上皇。
多年积威之下,广大乡民不知朝廷法度,只知某某员外。
以上情况都对崔载道的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余日的走访摸排,崔载道大体对昌华县内田亩数据有了一定了解。
根据事先查阅的昌华田册所载,全县共有在册水旱田九万单五十亩,可经过摸底后,崔载道敢打包票,本地田亩至少在三十万亩左右。
明面上只有七千亩田在册的曹家等乡绅,比崔载道想象中的胃口大得多.二十万亩隐田!
这还仅仅是一县之地,可想而知,整个江南有多少无需纳粮的田产。
税赋乃国家根基,大户不纳,便会将这份沉重负担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贫者愈贫,广大破产、或在破产边缘的农人便成为了一大不安定因素。
由此国家需要耗费更多财富用以安抚流民,渐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朝廷破产,既无力安抚流民,又无钱粮养兵,朝廷再无威严,民间逐渐失序。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开门。
用了整一下午的时间,崔载道、唐廷治两人联手将万余字的《昌华县调查报告》进行了最后收尾。
这是两人十余日来的心血蓝翔学子进入中学以后,都会学到陛下于阜昌七年完成的《鹭留圩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