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寻思二人好歹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就把老二也拉上吧!反正成了好处是我的,不成还有人跟着一起分担!
于是袁绍便与袁术商议共立刘虞为帝,但袁术却不同意,还以国家大义之名反劝袁绍。
袁绍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他再次写信给袁术,言辞恳切的请袁术加入进来。
袁绍这封信呢,主要从三个方面劝的袁术
其一,无血统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
其二,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
其三,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
但袁术却是那什么吃秤砣,铁了心的不跟袁绍穿一条裤子。
袁术回信表明天子聪睿,血统一事更是无稽之谈,袁氏满门都是董卓杀的,跟刘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袁绍辅立新君,自然是想要凭借他的身份地位将新君握在手中,算是个弱化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袁术之所以不同意,主要原因倒也不是他看不上袁绍,而是他觉得汉家天下已是摇摇欲坠,他这个四世三公的嫡子,或许可以再进一步。
消息传开,不少诸侯都觉得袁术气量狭小、不识抬举。
但实际上,袁绍此举成功率极低,失败后风险又很高。
至于例子,看看直接一口回绝袁绍的曹老板就知道了。
果不其然,此事的核心人物的刘虞坚决不同意被拥立。
袁绍等人只得退而求其次,请领录尚书事,但却依然被刘虞严词拒绝。
议立新君一事在袁氏兄弟的心中种下了不和的种子。
而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则是将兄弟二人彻底推向了对立面,陷入了不死不休当中。
袁术在当初的时候并不是过的很好,袁绍不仅没有雪中送炭,反而是选择了落井下石。
袁绍派遣周昂奇袭阳城,从而进一步欲向南阳动兵,彻底覆灭袁术的根基,瓦解袁术势力。
袁术见招拆招,迅速派兵夺回了阳城。
夺回阳城,此事并未就此罢休。
阳城一役,袁术使公孙越为将。
阳城夺回,公孙越却战死阳城。
于是袁绍便与袁术商议共立刘虞为帝,但袁术却不同意,还以国家大义之名反劝袁绍。
袁绍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他再次写信给袁术,言辞恳切的请袁术加入进来。
袁绍这封信呢,主要从三个方面劝的袁术
其一,无血统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
其二,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
其三,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
但袁术却是那什么吃秤砣,铁了心的不跟袁绍穿一条裤子。
袁术回信表明天子聪睿,血统一事更是无稽之谈,袁氏满门都是董卓杀的,跟刘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袁绍辅立新君,自然是想要凭借他的身份地位将新君握在手中,算是个弱化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袁术之所以不同意,主要原因倒也不是他看不上袁绍,而是他觉得汉家天下已是摇摇欲坠,他这个四世三公的嫡子,或许可以再进一步。
消息传开,不少诸侯都觉得袁术气量狭小、不识抬举。
但实际上,袁绍此举成功率极低,失败后风险又很高。
至于例子,看看直接一口回绝袁绍的曹老板就知道了。
果不其然,此事的核心人物的刘虞坚决不同意被拥立。
袁绍等人只得退而求其次,请领录尚书事,但却依然被刘虞严词拒绝。
议立新君一事在袁氏兄弟的心中种下了不和的种子。
而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则是将兄弟二人彻底推向了对立面,陷入了不死不休当中。
袁术在当初的时候并不是过的很好,袁绍不仅没有雪中送炭,反而是选择了落井下石。
袁绍派遣周昂奇袭阳城,从而进一步欲向南阳动兵,彻底覆灭袁术的根基,瓦解袁术势力。
袁术见招拆招,迅速派兵夺回了阳城。
夺回阳城,此事并未就此罢休。
阳城一役,袁术使公孙越为将。
阳城夺回,公孙越却战死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