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二种“士”,说的便是这天下间的士族,这点尤为重要!

    士族是古时整个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甚至有些国家的朝堂之上,半数官员都是各士族的族长,有些诸侯君主在商议政务时,若侵害了大多士族的利益,则此政令必会憋死回去,士族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而秦国士族经过百年前“商鞅变法”,杀的杀擒的擒,存到现在的也已经基本适应了法制,但山东六国的士族却不是如此……

    秦在统一之后,首先做的就是依照法治,兼并了六国的土地。这便出了乱子!

    土地乃是士族的根本,六国的士族肯定不会轻易束手,而秦国针对士族中不服从者皆依法杀之,虽然士族乃国之毒瘤,但这样一来就等同于与整个天下的士族为敌!

    而经过此事,天下士族与大秦之间的仇恨可以说是不共戴天。

    除了土地兼并,最主要便是法治,战国时期士族就相当于每个地区的土皇帝,一旦全国实施法治就相当于剥夺了士族全部的权利

    各士族统治各地几百年,在当地的影响不用想都知道,而各地百姓也大多被当地的士族所愚,经过士族的宣扬,从此就认定大秦是暴秦,其法律也是严刑峻法。

    士族离心,甚至背后下刀,仇视秦法,这便是大秦加速灭亡的重要之因!

    第三点,国家整体经济未发展。

    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帮手便是“商”!商人所做的便是这“循环之道”!生意的本初便是把好的东西转手给需要的人,再从中抽取微薄的利润。

    “生”指的是生生不息,“意”乃是心中之意!真实、诚信、不欺不瞒、不卑不亢,此即为“商道”,亦是“正道”。

    但嬴政继位掌权后,商人却被当作是社会地位最底层的人,甚至与逃犯相当,虽然商人中少不了无良营私之败类,但嬴政此举也算隔绝了全部商人的道路,致使本国经济被各种徭役战争所拖累,难以振兴。

    其实这一点跟嬴政本身有着莫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吕不韦乃商人出身,其投资国家的策略使得他成为秦朝的相国,食邑十万户,可谓是权倾天下。

    但因其在嬴政继位后,也就是嬴政的父亲秦异人死后,跟嬴政的母亲赵姬又牵扯不清,甚至自称为嬴政的“仲父”!

    随着秦王政慢慢长大,吕不韦与赵太后却一直Y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了一个人作为门客,这个人便是史上赫赫有名的“长信侯”嫪毐。

    然后,吕不韦将嫪毐进献给了赵姬赵太后。之后的事情也就更复杂了,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嫪毐“能力”非凡,把赵太后给睡(和谐)得心迷意乱,从此以他的话为主,不光给嫪毐生了两个孩子,甚至到最后,嬴政的亲生母亲赵姬居然帮着嫪毐宫变夺权!!!

    当然,最终肯定是没有成功~~!

    而嬴政掌权后也是彻查此事,于是我们的吕不韦吕兄就此光荣地被撤了职,而经此事之后,嬴政错误地认为商人误国,颁布的“徭役令法”中就有将商人视为逃犯一般充军。

    且在秦始皇极为欣赏的《韩非子》一书之中,就有把商人当作“五蠹(du四声)”之一!意为树木中的蛀虫,是需要除掉的人。

    由此可见嬴政是多么地不待见商人。而正因为此,也使得秦朝虽大,也只能算是金玉其外。其实就现在看来,嬴政此举无疑是在自毁其根基。

    万物既存,必有其含义!

    是以古人云:做任何事都不能太满,留有一分余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万物定律无人可阐述得清,而谁又能得知自己所做之事,究竟是对还是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