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惇有些疑惑道:“为何是解除他一部份兵权,而不是部。**”

    赵昚心中暗叹,太子还是太年轻了,不知道其中的微妙关系,耐心解释道:“一但能够击退金军,杨炎自然居功置伟,如果解除杨炎的部兵权,只会让杨炎心中不满,也会让其他武将寒心。何况金军虽退,难免不在卷土重来,到那时你还需要用杨炎来抵抗金军。因此千万不可解除其部兵权。”

    赵惇道:“儿臣明白了。只是到那时儿臣是该把杨炎留在临安,还是让其驻守边境?”

    赵昚点点头,十分满意,道:“问得好,到那时你可以将杨炎留在临安,可以受他出任殿前司都指挥使,或是枢密副使均可,这样一来,杨炎乃然可以受朝廷重任,不至生出怨心,而他人在朝中,与军队分开,也便于控制。只是千万不可让他驻守边境,手握重军。”

    赵惇道:“多谢官家教诲,儿臣知道了。”

    赵昚道:“另外,朕以经决定,将六娘也嫁给杨炎,因此一但两国战事结束,你可以立刻赐婚,准许他们完婚。”

    赵惇微微一怔,不解道:“这又是为何?杨炎不是以经和九娘成亲了吗?为什么又要把六娘许嫁给他,岂不是娶了两位公主?”

    赵昚道:“杨炎为人并不贪财物,但年少风流,不访多赐其美女,加以笼络。只是九娘终是藩王之女,并非朕的亲生女儿。而六娘是你的亲妹妹,将她嫁给杨炎,一来可以显示朝廷对杨炎的恩宠,二来有六娘在杨炎身边,也可以时时劝解杨炎,使他保持忠于大宋。虽然将两名公主下嫁一人,有损朝廷尊面,但却可以更显朝廷对杨炎的信任,如果这样能够换来杨炎对大宋永远忠心,那也是值得的。”

    赵惇道:“儿臣尊命。”

    赵昚又道:“还有,六娘为人聪颖,见识卓著,文材武略都是上佳之选,只可惜是一个女子。不过这样也好,正因为她是女子,才不会对皇位有非份之想,因此你也可以完信任她,不需要有所顾忌。如果有重大难以决断之事,到不妨多和她商议,听一听她的建议,一定不会有错的。”

    赵惇道:“儿臣尊命,以后凡事一定与六娘多商议。”

    赵昚道:“还有,朕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李妃,她性子泼野善妒,喜怒无常,而且飞扬跋扈,骄横蛮悍而你为人懦弱,性子温和,将来只怕是管束不住她。宫帷之乱为取祸之根本,仍为历朝所忌,而有六娘在,日后她还可以帮着你管束一下李妃,震慑后宫,让她不至太过于张扬,也不置于生大乱。而且你要记住一但你继承皇位,李妃一定会让你重任李氏族人,但这一点千万不可行,以防外戚传权。”

    赵惇道:“儿臣一定牢记官家的教诲。”

    赵昚点点头,道:“好吧,我父子今日就言尽于此,日后朕不在你身边了,你当好自为之。”

    接着赵昚立刻招集文武大臣,当朝宣布,由陈俊卿、史浩、龙大渊、杨沂中等人保护太上皇赵构及太子赵惇,明天先离开临安,前住潭州躲僻金军。其他的大臣如韩彦直、梁克家、洪适、胡铨等人暂时仍然留在临安驻守,静观其变。

    其他众大臣都苦劝赵昚随太子一道离开临安,有不少人甚至叩头碰地,流血不止。韩彦直甚致表示,愿惫代赵昚留守临安,誓死抵抗金军,但赵昚心意以定,持意不从。对于大臣们的苦劝只是一笑了之。其他大臣见皇帝心意以决,知道劝也无用,只得做罢。

    秋雨如注,宋军都在冒雨赶路。

    杨炎一面催动人马赶路,一面沉思。直到现在他才有时间静静思考,这一次回临安生的事情。

    这一次回临安其实只有一天时间,因此行程匆匆忙忙,以致于在临行前连虞允文用那里也没有去告别,不过回来的时间虽短,但生的事情却是不少,而最令杨炎意外的莫过于赵昚忽然许婚,将赵月如也嫁给自己。而且还要自己当面去对赵月如说明。

    想到这里,杨炎不禁又摸了摸怀中那块刻着赵月如生辰八字的玉佩,忍不住想到,这一次如果和赵月如见面,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自己又该怎么样去对赵月如说明。赵月如无疑是一个好胜的女子,她会不会拿起棍子,又逼自巳和她比武,一定要打赢了她,才肯答应嫁给自已呢?

    想到这里,杨炎心里也觉得忍不好有些好笑,但自己与赵月如相识的经历,又一幕一幕在头脑中回想起来。尽管自已与赵倩如成亲以后,就刻意不再去想起,但杨炎却惊异的现,现在回想的每一幕,竟都那么清晰,就好像昨天才生过一样。

    当然现在杨炎经历的事情多了,不会相信赵昚是真的因为自己喜欢赵月如,或是赵月如喜欢自已的理由,才许下这一桩婚事,将赵月如也嫁给自己。杨炎心里明白,赵月如也好,赵倩如也好,和自己的亲事其实都充满了政治目地。说穿了,也就是赵昚笼络自己的一种手段罢了。而现在大宋的局势卮机,几乎和当年完颜宗弼“搜山检海”相似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对于大宋的作用,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赵昚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不过尽管如此,杨炎心里仍然对赵昚十分感激,毕竟赵昚这样做,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一个人同时娶两位公主,这样的事情可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做出的决定。而最主要的,还是赵昚决定以死殉国的决心也使杨炎感动,因为大宋历代的皇帝都缺少这样的血性。

    因此杨炎心里也下定决心,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扶保将来的新君,击退金军,保住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