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东江造船厂上4(2/4)
说罢,唐继光便不耐烦的摆了摆手,渀佛杆苍蝇那般。刘钧山却是如获大赦,麻痹的退出厅房。
想了想,唐继光也有些不大放心刘钧山这家伙做事,写了道密令,让雾隐才藏派夜不收去调查。
做了这事情后,唐继光专心处理堆在书案上的政务文书。政务文书可不少,虽然说哪怕在朝鲜开战。也有文书送来战场让唐继光处理,但那毕竟是毕竟重要的。好的也并非没有,这些文书并非所有都要唐继光来处理的,大部分都是要唐继光签名罢了!
要不然唐继光又要打仗。又有处理政务,哪怕是诸葛亮那等才智,都被活生生的熬死,死的时候才五十三岁而已!
唐继光可不想学诸葛亮这个,所以大部分事情都有下面的官吏处理。不过一些重要的事情,唐继光还是要重视的。
哪怕如此,唐继光也有些手腕脖子酸软。剩下的都是必须他处理的了。打开第一份,是练兵方面的。根据张盘禀报。现在东江镇已经招募了足足五万新兵,新兵都放在沿江三堡一带训练。因为声势浩大,建奴都有了不少忌惮,足足放了十个牛录。三千人防备!再加上一些汉人降兵和被俘百姓组成的仆役,兵力大概七八千人。
那些牛录,这次可不再是那些汉军降兵冒充的了。从这里也看得出,建奴对东江军的忌惮。
兵力虽然不算少,但对于东江军而已。这些后金军不过是自保有余,进攻不足。唐继光批阅了一句,适当防备,就略过。
后面是张盘对于一些新兵处置的请示。这五万新兵并非全都是汉人组成的。其中有约莫两千人的蒙古人。
当初袁应泰招抚受灾的蒙古人,组成了一支万人大军。虽然最后这些蒙古人成了沈辽大战失败的最大原因。却并非所有蒙古人都是那么无情无义的,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也有部分人感觉明朝的恩德,不愿意投降建奴。
再加上王化贞那里认为蒙古人不可信,没有接纳他们,有部分回了蒙古去,少部分不愿意回蒙古,又不信任明朝,就投靠女真人。但这些感恩的蒙古人,却大部分都都便宜了唐继光。他们转到东江镇投军,唐继光当初也并没有拒绝,也没有对他们歧视。
只是当时人数并不多,不过是一百几十骑。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两千多人啊!还是骑兵呢!放在缺少骑兵的明军当中,可是一支让人眼馋的部曲。
唐继光自然也舍不得放弃了,想了想,在这文书上写道:毋因噎而废食,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调之平壤,派细作于其中观察其中可否藏有建奴奸细。
又舀出另外一份文书,这份是王一宁送来的。禀报目前逃窜到东江镇的流民人数,合男女三十七万三千余口,牛羊马匹一万一千多头。
这些百姓大部分都没有钱了,有钱的早就坐船逃难到山东。最重要的是耕地,也可以称之为工作。如果按照平均每人三十亩地勉强温饱来计算,安置这些难民就需要一千一百一十九万亩地。现在东江镇那里可能有如此多土地呢!
也幸亏在朝鲜那里缴获了不少粮秣,要不然东江镇早就焦头烂额了。不过即使如此,唐继光也有些头疼,连忙问仓吏。“现在粮仓中粮秣共计有多少啊?”
仓吏连忙翻出账本,快速的翻了几页,站起来禀报道:“回禀军门的话,共计有六十七万八千二百三十一石有奇。”
唐继光心想道:难民不比士兵,每天可以吃少一点,不过也不能够让他们白吃,可以让他们修建道路、伐木、开需换取粮食。那按照每人一个月吃四斗(士兵五斗)计算,三十七万三千多人就是十四万九千二百石,不过运送粮食会有一些消耗,如此一个月大概要用上十五万石……
想到这里,唐继光因为缴获了朝鲜五十万石粮秣而开朗的心情,登时开朗不起来了。之前还感觉这几十万石粮食很禁花销,现在看来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这些粮食不用来支付士兵,也就够用四个半月而已!
仔细想了想,似乎不行啊!以工换粮想法是好,但粮秣熬不住啊!
嗯,到了十月也差不多下雪,那个时候修建道路也麻烦!先让他们修路一个月。冬天的时候每人给予一斗米过日子,再发放斧头让他们上山伐木烧炭,既可以为自己取暖,也可以卖炭换钱,紧凑一些,难民都可以熬过这个冬天。
虽然可能会死人,但这也是难免的了。唐继光也不是拯救天下苍生圣人,也没有这个能力。熬到二月开春,唐继光准备让他们到宣州、平壤那里开垦好了,两地因为战争走了不少人。不少地虽然是荒地,但前身都是田地,不过是荒废了两三年时间而已,还保留一定的基础在那里,开垦田地收成不会减产太多。
特别是宣州,因为当初是掳掠,现在城外都成了荒野。不用怕难民和朝鲜原住民发生冲突,这事情处理起来不是一般的麻烦。平壤人虽然多一些。但凑合一下还可以的。
到了三月份,信风转为南方,可以让南方那里的粮食海运过来了,凑合一下。应该可以熬到秋收。那个时候就可以安心了,要不然几十万人饿极了,那可不是一般的大麻烦,揭騀起义也不奇怪。
想了想,唐继光也有些不大放心刘钧山这家伙做事,写了道密令,让雾隐才藏派夜不收去调查。
做了这事情后,唐继光专心处理堆在书案上的政务文书。政务文书可不少,虽然说哪怕在朝鲜开战。也有文书送来战场让唐继光处理,但那毕竟是毕竟重要的。好的也并非没有,这些文书并非所有都要唐继光来处理的,大部分都是要唐继光签名罢了!
要不然唐继光又要打仗。又有处理政务,哪怕是诸葛亮那等才智,都被活生生的熬死,死的时候才五十三岁而已!
唐继光可不想学诸葛亮这个,所以大部分事情都有下面的官吏处理。不过一些重要的事情,唐继光还是要重视的。
哪怕如此,唐继光也有些手腕脖子酸软。剩下的都是必须他处理的了。打开第一份,是练兵方面的。根据张盘禀报。现在东江镇已经招募了足足五万新兵,新兵都放在沿江三堡一带训练。因为声势浩大,建奴都有了不少忌惮,足足放了十个牛录。三千人防备!再加上一些汉人降兵和被俘百姓组成的仆役,兵力大概七八千人。
那些牛录,这次可不再是那些汉军降兵冒充的了。从这里也看得出,建奴对东江军的忌惮。
兵力虽然不算少,但对于东江军而已。这些后金军不过是自保有余,进攻不足。唐继光批阅了一句,适当防备,就略过。
后面是张盘对于一些新兵处置的请示。这五万新兵并非全都是汉人组成的。其中有约莫两千人的蒙古人。
当初袁应泰招抚受灾的蒙古人,组成了一支万人大军。虽然最后这些蒙古人成了沈辽大战失败的最大原因。却并非所有蒙古人都是那么无情无义的,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也有部分人感觉明朝的恩德,不愿意投降建奴。
再加上王化贞那里认为蒙古人不可信,没有接纳他们,有部分回了蒙古去,少部分不愿意回蒙古,又不信任明朝,就投靠女真人。但这些感恩的蒙古人,却大部分都都便宜了唐继光。他们转到东江镇投军,唐继光当初也并没有拒绝,也没有对他们歧视。
只是当时人数并不多,不过是一百几十骑。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两千多人啊!还是骑兵呢!放在缺少骑兵的明军当中,可是一支让人眼馋的部曲。
唐继光自然也舍不得放弃了,想了想,在这文书上写道:毋因噎而废食,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调之平壤,派细作于其中观察其中可否藏有建奴奸细。
又舀出另外一份文书,这份是王一宁送来的。禀报目前逃窜到东江镇的流民人数,合男女三十七万三千余口,牛羊马匹一万一千多头。
这些百姓大部分都没有钱了,有钱的早就坐船逃难到山东。最重要的是耕地,也可以称之为工作。如果按照平均每人三十亩地勉强温饱来计算,安置这些难民就需要一千一百一十九万亩地。现在东江镇那里可能有如此多土地呢!
也幸亏在朝鲜那里缴获了不少粮秣,要不然东江镇早就焦头烂额了。不过即使如此,唐继光也有些头疼,连忙问仓吏。“现在粮仓中粮秣共计有多少啊?”
仓吏连忙翻出账本,快速的翻了几页,站起来禀报道:“回禀军门的话,共计有六十七万八千二百三十一石有奇。”
唐继光心想道:难民不比士兵,每天可以吃少一点,不过也不能够让他们白吃,可以让他们修建道路、伐木、开需换取粮食。那按照每人一个月吃四斗(士兵五斗)计算,三十七万三千多人就是十四万九千二百石,不过运送粮食会有一些消耗,如此一个月大概要用上十五万石……
想到这里,唐继光因为缴获了朝鲜五十万石粮秣而开朗的心情,登时开朗不起来了。之前还感觉这几十万石粮食很禁花销,现在看来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这些粮食不用来支付士兵,也就够用四个半月而已!
仔细想了想,似乎不行啊!以工换粮想法是好,但粮秣熬不住啊!
嗯,到了十月也差不多下雪,那个时候修建道路也麻烦!先让他们修路一个月。冬天的时候每人给予一斗米过日子,再发放斧头让他们上山伐木烧炭,既可以为自己取暖,也可以卖炭换钱,紧凑一些,难民都可以熬过这个冬天。
虽然可能会死人,但这也是难免的了。唐继光也不是拯救天下苍生圣人,也没有这个能力。熬到二月开春,唐继光准备让他们到宣州、平壤那里开垦好了,两地因为战争走了不少人。不少地虽然是荒地,但前身都是田地,不过是荒废了两三年时间而已,还保留一定的基础在那里,开垦田地收成不会减产太多。
特别是宣州,因为当初是掳掠,现在城外都成了荒野。不用怕难民和朝鲜原住民发生冲突,这事情处理起来不是一般的麻烦。平壤人虽然多一些。但凑合一下还可以的。
到了三月份,信风转为南方,可以让南方那里的粮食海运过来了,凑合一下。应该可以熬到秋收。那个时候就可以安心了,要不然几十万人饿极了,那可不是一般的大麻烦,揭騀起义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