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顺还记得在绿山啤酒厂工作时,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曾派代表来工厂洽谈合资意向。
当年啤酒厂的老厂长,开口便问日语翻译一个问题:这家“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是个什么级别的企业?我们绿山啤酒厂可是响当当的“县团级”,和我们对等吗?
一时搞得一口流利日语的翻译官,半天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向日方说明白老厂长的本意。
国企虽然社会属性也是企业,但领导都戴着不同品级的“官帽”,处级,局级,甚至是部级。这些国企董事长,总经理,对自己“政治生命”往往比管理的企业生存发展,更为看重。
绿山市自从获批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后,城市的级别被确定为副省级。这个特大喜讯普通绿山市民无感,但上至市府,下到街道办事处的公职人员,个个都在弹冠相庆。
绿山还是那个绿山,但因为荣升为副省级城市,自上而下的官员便在一夜之间,都齐刷刷的官升一级,半格。
当年,朱子顺和曲雅是在街道办事处办理的结婚登记。小时候朱子顺印象里,街道办事处里都是那些没有正式工作,少有文化的大妈,老太太,在忙活,张罗着家长里短的事。
但她们有一个共性,腿勤,嘴勤;上级布置的任务,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执行。那会儿的老主任,朱子顺还有印象是一个花白头发,五冬六夏都在胳膊上缠着红箍的夏大妈。
领结婚证时,朱子顺,曲雅在办事处门口恰巧碰到了夏大妈。
夏大妈记性很好,见到朱子顺便问:“小朱,来办啥事儿啊?”
街坊邻居都知道,夏大妈最喜欢人家官称她“夏主任”。朱子顺便开口叫了一声,并告诉她自己和未婚妻是来领办结婚证的。
“进去找小辛主任办吧。”夏大妈努了努嘴儿,示意朱子顺,曲雅朝里间办公室去。
“不是以前都是您给办吗?”朱子顺多了一句嘴。
“老黄历了,孩子。”夏大妈说“这会儿街道办事处可不比从前了,是一级基层政府组织。小辛主任是刚从区里派下来的,副处级呢。”
“您退了?”朱子顺望着这位曾为街道工作禅精竭虑,半辈子的老主任,不禁有些心酸。
“咱没文化,又不在编。”夏大妈说“办事处安排我到社区发挥余热。还是主任,社区主任。”
其实不仅绿山市一地,这两年许多地方的区县,撤区,撤县改市。原县长,县委书记一夜之间,名头换成了市长,市委书记。乍听起来确实感觉更“威风”,分量也不一样。
至于挂在政府门口,那块牌子是不是换得更大了,这一方水土到底有没有改天换地,旧貌换新颜,就只有当地百姓冷暖自知了。
晚上和家里通电话,曲雅告诉朱子顺,他的母校商专已经升格为绿山工商学院。由此看来“升格”这个潮流已经开始蔓延到了教育界。
朱子顺在商专读了三年,他再清楚不过了,自己就读的母校,本就是个不入流的“滥”学校。
他在校时的校长,原是绿山商业局的党委副书记,从政半辈子做党务工作,上级一纸调令,便摇身一变成了一所市属高校的掌门人。
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也实在不敢恭维。朱子顺还记得给他们主讲“会计学”的老教师,解放前,曾是绿山老字号中药铺“大仁堂”的账房先生。
最可笑的是年轻的“经济学概论”乐老师,这位一直在团委系统工作的团干,不知何故“弃政从教”成了商专一名讲师。他上课时无一例外,几乎就是学生“白日梦”“黄粱梦”的催眠课。
乐老师上课从来都是一贯的姿势,站在讲台上,手捧教材一字不拉的照本宣科,语调语气,就像连结濒死病人心脏的监测器屏幕上,那条拉成没有波动的直线。
当年啤酒厂的老厂长,开口便问日语翻译一个问题:这家“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是个什么级别的企业?我们绿山啤酒厂可是响当当的“县团级”,和我们对等吗?
一时搞得一口流利日语的翻译官,半天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向日方说明白老厂长的本意。
国企虽然社会属性也是企业,但领导都戴着不同品级的“官帽”,处级,局级,甚至是部级。这些国企董事长,总经理,对自己“政治生命”往往比管理的企业生存发展,更为看重。
绿山市自从获批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后,城市的级别被确定为副省级。这个特大喜讯普通绿山市民无感,但上至市府,下到街道办事处的公职人员,个个都在弹冠相庆。
绿山还是那个绿山,但因为荣升为副省级城市,自上而下的官员便在一夜之间,都齐刷刷的官升一级,半格。
当年,朱子顺和曲雅是在街道办事处办理的结婚登记。小时候朱子顺印象里,街道办事处里都是那些没有正式工作,少有文化的大妈,老太太,在忙活,张罗着家长里短的事。
但她们有一个共性,腿勤,嘴勤;上级布置的任务,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执行。那会儿的老主任,朱子顺还有印象是一个花白头发,五冬六夏都在胳膊上缠着红箍的夏大妈。
领结婚证时,朱子顺,曲雅在办事处门口恰巧碰到了夏大妈。
夏大妈记性很好,见到朱子顺便问:“小朱,来办啥事儿啊?”
街坊邻居都知道,夏大妈最喜欢人家官称她“夏主任”。朱子顺便开口叫了一声,并告诉她自己和未婚妻是来领办结婚证的。
“进去找小辛主任办吧。”夏大妈努了努嘴儿,示意朱子顺,曲雅朝里间办公室去。
“不是以前都是您给办吗?”朱子顺多了一句嘴。
“老黄历了,孩子。”夏大妈说“这会儿街道办事处可不比从前了,是一级基层政府组织。小辛主任是刚从区里派下来的,副处级呢。”
“您退了?”朱子顺望着这位曾为街道工作禅精竭虑,半辈子的老主任,不禁有些心酸。
“咱没文化,又不在编。”夏大妈说“办事处安排我到社区发挥余热。还是主任,社区主任。”
其实不仅绿山市一地,这两年许多地方的区县,撤区,撤县改市。原县长,县委书记一夜之间,名头换成了市长,市委书记。乍听起来确实感觉更“威风”,分量也不一样。
至于挂在政府门口,那块牌子是不是换得更大了,这一方水土到底有没有改天换地,旧貌换新颜,就只有当地百姓冷暖自知了。
晚上和家里通电话,曲雅告诉朱子顺,他的母校商专已经升格为绿山工商学院。由此看来“升格”这个潮流已经开始蔓延到了教育界。
朱子顺在商专读了三年,他再清楚不过了,自己就读的母校,本就是个不入流的“滥”学校。
他在校时的校长,原是绿山商业局的党委副书记,从政半辈子做党务工作,上级一纸调令,便摇身一变成了一所市属高校的掌门人。
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也实在不敢恭维。朱子顺还记得给他们主讲“会计学”的老教师,解放前,曾是绿山老字号中药铺“大仁堂”的账房先生。
最可笑的是年轻的“经济学概论”乐老师,这位一直在团委系统工作的团干,不知何故“弃政从教”成了商专一名讲师。他上课时无一例外,几乎就是学生“白日梦”“黄粱梦”的催眠课。
乐老师上课从来都是一贯的姿势,站在讲台上,手捧教材一字不拉的照本宣科,语调语气,就像连结濒死病人心脏的监测器屏幕上,那条拉成没有波动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