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总让池嫂去把一套功夫茶茶具拿过来,他一边熟练地在茶壶,小茶碗里将壶中水,来回折来折去,刷个没完,看得朱子顺眼花缭乱。
“这是一个江浙老板,送给我的宜兴紫砂茶具。”池总拿起一只茶碗对朱子顺说“你瞅瞅碗底,有大师的印章,就这一套不起眼的小东西,说出价钱来你都不能信。”
朱子顺将碗倒扣,看了一眼碗底印刻的篆字,说:“这个我真不懂。”
忙活好一阵儿,池总才将一个小不点儿茶碗递给朱子顺,说:“开始那些南方老板,给我整这些玩儿意儿,我也纳闷,这小茶碗还不够我一口闷的,哪有咱们北方人,大茶缸咕嘟咕嘟喝着痛快。”
“后来才知道,茶是品的,不是为了解渴的。”池总眯缝着眼,也拿起一个小茶碗,沾着唇边呡了小半口,说“在一些场合要是像过去那样‘驴饮’,能让人笑掉大牙。真是学无止境啊。”
“乐源”都已经被安总团队“釜底抽薪”了,池总还在这儿不着急,不着慌地跟他聊着茶道,朱子顺想起了一句话,皇上不急,太监急。不过这话好像是在骂他自己。
直到池总摇头晃脑地说:“嗯,这会儿茶才品出点儿味儿来。”这才话归正题,把关于“乐源”公司下一步的打算,合盘说给了朱子顺听。
池总说,前期入股“乐源”,他和他老父亲都想简单了;老父亲一直对曹主任这个老同事能力,尤其是深耕官场多年的关系,深信不疑,而池总本人,虽说已经步入仕途,但一直怀揣一颗商海弄潮的心结。
有曹主任这个大靠山,“乐源”又是一个“高科技项目”,前景可期。老父亲觉得让池嫂,儿媳妇在明面儿,参与公司经营;儿子池总暗中助力,是一件再两全其美不过的事情了。
“我父亲,包括曹主任,哪知道政商根本不是一个路数。”池总说“曹主任从政大半辈子,能做到正厅高位,那绝对有水平,真本事。要不是岁数到了,组织部都考虑他升副省了。”
“前些日子,他来公司我见过。”朱子顺附和了一句“确实,听曹主任讲话,总感觉和企业老板说话不一样,政策性,理论性都特别强。”
“这也就是我们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不同的地方。”池总点点头“‘乐源’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发展起来,我反思了一下,有两个关键问题。”
“一个是我们太相信‘职务影响力’了!就像今天我在处长这个位置上,那些有求于我的人,像苍蝇盯着臭肉一样,嗡嗡围着你转,轰都轰不开,把你捧得晕头转向。明天我要是没了处长这个头衔,你瞧着吧,眨眼功夫就没人搭理你了。”
池总从政后,朱子顺越来越感觉到,他的言谈举止和过去在“华丽”有了很大不同,那个在食堂帮厨的池副总,和眼前大谈“政治”的池处,分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曹主任当官一辈子,更养成了这个众星捧月的习惯。他不知道,那些人捧得并不是曹某人,而是外经贸委主任这个头衔。”池总接着说“结果怎样?退下来,卸任了,才发现时过境迁,不一样,贬值喽。”
官场上的事儿,朱子顺不懂。但池总提到的“职务影响力”,他倒是觉得颇有道理。甭说高官们,朱子顺记得,刚在啤酒厂参加工作,车间班组长竞聘上岗,一个落选的女班长,寻死觅活的到厂部闹腾了好长时间。当时,他很不理解。
做业务这些年,他又见过太多自封的董事长,总经理;坊间有句笑话,说楼上掉下一块砖头,下面十个人被砸,至少有九个是老总。头衔意味着权力,身份,而大多数人偏偏认这些虚头巴脑的名号,无非是这顶光环,能带给自己多一些利益,实惠。
至于那顶“帽子”戴在谁的脑袋上,不重要。
“还有一点最关键,从商和从政不一样,现在我们国家搞市场经济。”池总又把暖壶里的开水,朝茶壶上浇了浇,说“当老板自己不懂经营,指着一帮外来户给你打理,当甩手掌柜那哪儿成啊。曹主任还是习惯在机关那一套,什么事儿朝下面的人一声吩咐,都能鞠躬尽瘁,给他叫交待的事儿办得妥妥当当。”
“产品定位也有问题。”朱子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项目我觉得还不成熟,不应该这么急着往市场上推。”
“曹主任当初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对我来讲教训深刻。不怕你笑话,你嫂子回家没少掉眼泪,我,还有老爷子那点儿积蓄眼看着打了水漂。能不着急吗?”
“你和嫂子也别太上火,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我倒觉得池总您应该当机立断,止损。”朱子顺相信池总能明白他的意思。
“那可不是一笔小钱啊,朱子。”池总看了眼池嫂说“曹主任虽说经营企业不灵,但确实不得不服,有大智慧。他给我们想了个办法,不仅能解套,还能略有盈余呢。”
“哦?”朱子顺刚要端起小茶碗喝上一口茶,听到池总这出乎意料的话,赶紧将茶碗放下,很想听听曹主任到底有什么高见,能把这僵尸企业起死回生,还能见利。
“这是一个江浙老板,送给我的宜兴紫砂茶具。”池总拿起一只茶碗对朱子顺说“你瞅瞅碗底,有大师的印章,就这一套不起眼的小东西,说出价钱来你都不能信。”
朱子顺将碗倒扣,看了一眼碗底印刻的篆字,说:“这个我真不懂。”
忙活好一阵儿,池总才将一个小不点儿茶碗递给朱子顺,说:“开始那些南方老板,给我整这些玩儿意儿,我也纳闷,这小茶碗还不够我一口闷的,哪有咱们北方人,大茶缸咕嘟咕嘟喝着痛快。”
“后来才知道,茶是品的,不是为了解渴的。”池总眯缝着眼,也拿起一个小茶碗,沾着唇边呡了小半口,说“在一些场合要是像过去那样‘驴饮’,能让人笑掉大牙。真是学无止境啊。”
“乐源”都已经被安总团队“釜底抽薪”了,池总还在这儿不着急,不着慌地跟他聊着茶道,朱子顺想起了一句话,皇上不急,太监急。不过这话好像是在骂他自己。
直到池总摇头晃脑地说:“嗯,这会儿茶才品出点儿味儿来。”这才话归正题,把关于“乐源”公司下一步的打算,合盘说给了朱子顺听。
池总说,前期入股“乐源”,他和他老父亲都想简单了;老父亲一直对曹主任这个老同事能力,尤其是深耕官场多年的关系,深信不疑,而池总本人,虽说已经步入仕途,但一直怀揣一颗商海弄潮的心结。
有曹主任这个大靠山,“乐源”又是一个“高科技项目”,前景可期。老父亲觉得让池嫂,儿媳妇在明面儿,参与公司经营;儿子池总暗中助力,是一件再两全其美不过的事情了。
“我父亲,包括曹主任,哪知道政商根本不是一个路数。”池总说“曹主任从政大半辈子,能做到正厅高位,那绝对有水平,真本事。要不是岁数到了,组织部都考虑他升副省了。”
“前些日子,他来公司我见过。”朱子顺附和了一句“确实,听曹主任讲话,总感觉和企业老板说话不一样,政策性,理论性都特别强。”
“这也就是我们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不同的地方。”池总点点头“‘乐源’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发展起来,我反思了一下,有两个关键问题。”
“一个是我们太相信‘职务影响力’了!就像今天我在处长这个位置上,那些有求于我的人,像苍蝇盯着臭肉一样,嗡嗡围着你转,轰都轰不开,把你捧得晕头转向。明天我要是没了处长这个头衔,你瞧着吧,眨眼功夫就没人搭理你了。”
池总从政后,朱子顺越来越感觉到,他的言谈举止和过去在“华丽”有了很大不同,那个在食堂帮厨的池副总,和眼前大谈“政治”的池处,分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曹主任当官一辈子,更养成了这个众星捧月的习惯。他不知道,那些人捧得并不是曹某人,而是外经贸委主任这个头衔。”池总接着说“结果怎样?退下来,卸任了,才发现时过境迁,不一样,贬值喽。”
官场上的事儿,朱子顺不懂。但池总提到的“职务影响力”,他倒是觉得颇有道理。甭说高官们,朱子顺记得,刚在啤酒厂参加工作,车间班组长竞聘上岗,一个落选的女班长,寻死觅活的到厂部闹腾了好长时间。当时,他很不理解。
做业务这些年,他又见过太多自封的董事长,总经理;坊间有句笑话,说楼上掉下一块砖头,下面十个人被砸,至少有九个是老总。头衔意味着权力,身份,而大多数人偏偏认这些虚头巴脑的名号,无非是这顶光环,能带给自己多一些利益,实惠。
至于那顶“帽子”戴在谁的脑袋上,不重要。
“还有一点最关键,从商和从政不一样,现在我们国家搞市场经济。”池总又把暖壶里的开水,朝茶壶上浇了浇,说“当老板自己不懂经营,指着一帮外来户给你打理,当甩手掌柜那哪儿成啊。曹主任还是习惯在机关那一套,什么事儿朝下面的人一声吩咐,都能鞠躬尽瘁,给他叫交待的事儿办得妥妥当当。”
“产品定位也有问题。”朱子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项目我觉得还不成熟,不应该这么急着往市场上推。”
“曹主任当初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对我来讲教训深刻。不怕你笑话,你嫂子回家没少掉眼泪,我,还有老爷子那点儿积蓄眼看着打了水漂。能不着急吗?”
“你和嫂子也别太上火,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我倒觉得池总您应该当机立断,止损。”朱子顺相信池总能明白他的意思。
“那可不是一笔小钱啊,朱子。”池总看了眼池嫂说“曹主任虽说经营企业不灵,但确实不得不服,有大智慧。他给我们想了个办法,不仅能解套,还能略有盈余呢。”
“哦?”朱子顺刚要端起小茶碗喝上一口茶,听到池总这出乎意料的话,赶紧将茶碗放下,很想听听曹主任到底有什么高见,能把这僵尸企业起死回生,还能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