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得好好选择,现在这些什么公司,集团名称都挺大,挺响。里面到底是啥货色,外人真看不出来。不像过去都是国营厂矿,有组织管着,正规。”母亲用她的理解,替儿子解围。

    “也是巧,本来我就打算找你说这事儿。”父亲起身,找出一张【半岛晚报】,递到朱子顺跟前“市里又开始招公务员了,你的条件都符合。这次机会别错过了。”

    朱子顺看都没看,讲报纸扔到了一边,说:“朱家八代都没个当芝麻官的,我知道自己,也不是这种材料。我干不了!”

    母亲见父子俩有些针尖对麦芒,赶紧将报纸塞到朱子顺手里,说:“这也是一条正道,我们学校刘老师的闺女考进文化局,据说工作又清闲,又稳定。你不妨再考虑考虑。”

    朱子顺也怕惹父亲着急上火,拿起报纸回到了自己房间。

    打开房灯,朱子顺粗粗看了一眼招聘的岗位,和前两次市局委办这些高阶岗位不同,此次招的大都是区,街道一些行政,市场管理人员。他更没有了丁点兴趣了。

    同学中,那些已经考试进到公务员行列的人,朱子顺对他们的境况也都有所了解。其中有个考进市公安局,一心想成绿山‘福尔摩斯’的同学,穿着一身警服参加同学聚会。喝多了,才说出自己在市局财务处就是一个负责食堂帐的“账房先生”。

    另一位文笔颇有些小才气的同学,直接被安排到了市府办公厅。结果没出半年便辞了职。

    据这位同学说:“听起来我挺NB的,走到哪儿工作证一亮‘市政府’的。其实就是一刀笔小吏,成天趴在桌上写一些自己都不知道说些什么的报告,发言稿。我顶头上司是个快退休的副处长,头发没剩几根了,腰驼的跟罗锅也差不多少。”

    “看到这个老副处长,就看到我的未来了。到了五六十岁,混成他那模样,一顶小官帽戴着,不值!”

    那位同学进官场时间虽不长,但总结的却很到位:在“衙门”里有两种人,像我们这种平头百姓出身的,这辈子你如果就想混个滋润,那是个好去处。那些能青云直上,乌纱帽越带越大的人,是另一类。和我们百姓子弟不沾边,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朱子顺本来对公务员这份职业就没动心过,这些同学的现身说法,让他更提不起兴趣。

    到厨房烧开水时,他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孩子还年轻,没有远见。等他到老了就知道后悔了。”

    朱子顺知道,父亲所说的还是公务员一事,两代人对此理解真是大不同。他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