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灵气浓郁,“地文”随便刻在石块、木头上都有可怕的威能,不过上古大能们对此并不满足,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法器、符箓的威力,由于当时炼器、制符的手法较为粗糙,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材料上下功夫。

    如何将更多、更好的材料用在法器和符箓当中是上古大能们研究炼器、制符手法的主要方向。

    苏服白感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追求。

    现在炼器、制符的方向是如何节省材料,如何迁就现有的材料,看这整整一本书上百页都是针对不同材料的不同制符手法,如果是上古时期,也就最后一页。

    “不需要辨别材料类型,不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基础知识,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手法,只要以元气在材料上刻画‘地文’即可。”

    上古时期,因为灵气浓郁的缘故,自大地山川、河流中领悟的“地文”天然便能和灵气共鸣,发挥出强大的威能,刻画在任何物体上都是如此。

    可是不同材质对“地文”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以元气刻画“地文”,相当于以该材质承受“地文”释放威能的负担,每刻画一次,便要承受一次。

    上古时期,大能们以此手段寻找、确定和“地文”完全契合的材质,以该材质制作符箓,不仅威力更强大,使用次数几乎无限。实际上就是法器了,但是制作手法比法器要简单的多。

    “大能们确定与‘地文’最佳契合的材质,寻找矿脉并抽取矿脉。任何一种矿脉都是多种材料混合,不可能只有单一的一种。再以相同的手法在矿脉中刻画‘地文’,如同修行以灵气洗伐血肉一般将矿脉一次次‘洗伐’,直至洗去所有杂质,成为承载该‘地文’的完美容器。”

    另一种形式的“体如新玉”。

    “因为一次次刻画‘地文’,矿脉已经和该‘地文’彻底融合,最初的符箓就是这么诞生的。”

    广义上说,从有人领悟“地文”,符箓就已经诞生,将“地文”刻画在石块、木头上,就是最初的符箓。

    现如今灵气稀薄,即便在远海,直接刻画的“地文”也无法和灵气共鸣。

    将与“地文”融合的矿脉称为符箓的原型,将上古大能们筛选材料的方法认为是最早的制符手法,并不为过。

    最后一页记载的就是原型符箓和上古的制符手法。

    “就是教人怎么用黄花梨做一套很值钱的仿古家具,我要是有黄花梨,直接卖掉也很值钱。”

    原型符箓威力确实强大,因为上古大能们往往会再炼化一条地脉进去。

    与灵气天然共鸣的“地文”,完美融合承载“地文”威力的整条矿脉,再加上灵气源头能无限供应灵气的地脉,这就是上古时期的符箓。

    “上古大能们的制符手法简单粗暴,不是现代修仙者能学的。”

    没有地脉,也没有矿脉,苏服白有的只是苦笑。

    整本书唯一能看懂的偏偏还用不上。

    从床上起身,慢慢在屋中踱步,一方面是因为心中焦躁,另一方面他总觉得自己遗漏了什么东西。

    最后一页字数不多,他又仔细的从头到尾阅读两遍。

    苏服白恍然大悟,他只注意上古大能们用矿脉制符,忽略了手法本身。实际上不需要矿脉,整条矿脉只是增加材料数量,有利于融入地脉,提升符箓威力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