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停后,李业诩指导队员们砍伐树木,用木头、树枝做成了几只简易的雪橇,李业诩准备着让马拉着雪橇跑。既可减轻马的负担,也可减少队员们的负重,速度也应该不会慢。不过李业诩现在倒真希望这些马儿都是腿更短的狗,那在雪地里跑起来的速度更快。

    一切准备妥当,又一个平安的夜晚过去。

    一大早,李业诩就带着队员们出发了,人和所带的物品全都在雪橇上,把马蹄包裹好,马拉着雪橇,先后而行,第二天,来到黄河边。

    黄河还冰封着,队员们试着走了个回来,冰封的还挺牢固的。

    李业诩还是怕万一有冰层薄的地方出现危险。每架雪橇减少马的数量,队员们都从雪橇上下来,分批次,先后步行过河。

    到了对岸后,李业诩又和几名有冰上捕鱼经验的队员,在河上钻了几个洞,试着捕鱼。

    黄河里的鱼还是挺多挺肥的,不多时候,就捕获了不少,队员们的食物得到了稍稍的补充!

    平安地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地区,让队员们惊喜的是,在黄河堤岸边发现了几个大草垛,有大量的草料堆着,应该是附近牧民过冬预备的,李业诩不知道是什么人留下的,但此时已经管不上那么多了,正好可以拿来喂马,并带走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更让李业诩惊喜的是,这些马也会马蹄刨开雪,从雪底下找草根之类的食物。

    下午时分,行进中李业诩远远地望见远处一条高耸的雪线,高处还有黄土露出,一行人奔到近处,却是城墙样。

    这是长城,有队员说。

    从没有雪覆盖的地方看上去,长城竟然是黄土堆筑的,看起来很是破败,有些地方都塌陷了,根本没有什么防御能力,这和李业诩后世看到的长城有天壤之别。不过一想,后世保存完好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时候修建的。

    在李业诩记忆中,自己所学的历史书上只记载了明朝时候有大规模修建长城的事,好像史书上没有多少记载唐代修建长城的事,怪不得长城如此破败。

    李业诩一直认为,修筑长城只是一个消极防御的手段,在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可以延缓和阻挡敌方的攻击。但这只是一种被动方式,而且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在李业诩的观念中,能防守国门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不是长城。被动的防守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用一支强大的军队,敌人胆敢发动进攻,就把它消灭掉。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了,战争中取胜了,敌人才会害怕你,才会臣服于你。

    李业诩并不知道,他和李世民的想法不谋而合。

    唐初也有朝臣建言修建长城,却被李世民否决了,在李世民眼里,长城没有什么用处,他要用武力为大唐扫清来自沙漠的威胁。

    而对突厥一战后,唐政府控制的区域已经远在长城外了。

    ---------------

    雪已经不下了,偶尔还有几阵大风,四周是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天地显得很空旷。

    这天队员们就在长城脚下宿营。

    夜半时分,值哨的队员突然发出战斗警报,而营地边上的马匹也发出不停的嘶叫声。

    所有的队员快速从帐篷时冲出来,占据有利地形。

    眼前看到的情景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