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说罢,此时看过来的那些孙思棠的同学,脸上满是惊异的神色。

    春秋是一本什么书?极为苦涩难懂的古文,这种事一般闲来没事谁会去看?

    除非那种书虫或者扎在书堆里的老教授,不然很少有人会翻看这种书籍,而且还把其中的成语和典故给挑出来?

    这也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都看得出来,赵斌回答问题没有丝毫犹豫,这是只有那种胸有成竹之人才会有的表现,足够说明赵斌对于《春秋》之了解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就连孙思棠都觉得不可思议。

    她知道赵斌很厉害,而这个厉害局限于赵斌很能打,没人能打得过他。

    但是现在没想到赵斌除了打架的实力出众,就连文化水平也让一般人望尘莫及。

    而赵斌自己则是毫不在意,春秋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要知道他修习的《天药经》和《脉经》正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古书。

    而里面的文字还都是之前的西周大篆文字。

    最初修习《天药经》的时候,赵斌甚至根本看不懂古文上的文字。

    因此还是从《春秋》、《诗经》、《战国策》这种古书中一点一点学来的。

    《春秋》他至少前前后后翻了百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手到擒来自然是轻而易举。

    “那可否和同学们讲讲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郑国君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后来郑国国君郑庄公,一个是胞弟共叔段,当初这两位兄弟的母亲十分偏心,喜欢共叔段而不喜欢郑庄公,甚至向自己的丈夫提议把共叔段立为太子。”

    “或许是被溺爱的过分了,共叔段也十分不满足自己的地位,即便是哥哥成为了国君他还是有心篡位,后来有人发现了共叔段的不臣之心,便告诉了郑庄公,后来郑庄公就说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再后来,共叔段准备了近二十年,终于开始反扑国都,结果郑庄公凭借天险地势轻易击溃了共叔段,至此,郑国的隐患也消除了。但郑庄公因为愤怒共叔段的作为,便对那个极为溺爱共叔段的母亲说出了‘不到黄泉,不复相见’的话。”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一个臣子来国都汇报工作,郑庄公赐给他一顿肉食,结果他把饭菜里的肉部夹了出来,郑庄公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后来那个臣子就说家中有老母,没有吃过肉,带回去给母亲吃。”

    “郑庄公大为震撼,于是便以母亲被驱逐的地方为泉,挖通了隧道和自己的母亲相见,于是有了‘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所有人听了这个典故之后,都是纷纷点头。

    倒不是他们从赵斌的描述中学到了什么,只是他们暗自钦佩赵斌能在《春秋》这样简单的书中提炼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进而也改变了他们对这中古籍的一些看法,至少从今往后学习起来不再会像之前那般头疼。

    “厉害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