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头万绪的种田事务虽多,却也不至于急到在正月里展开。

    关羽送回来那批棉花种子,按说要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才播种,现在还不忙。即使种出来了,第一年也不会用于纺纱织布或者填充,而是要先筛选品种、多留种子,以便扩大规模。

    倒是那些盆栽的棉花小树苗,李素直接带了一批回府,让妻子找府上的婢女浇水施肥先养起来,将来也要观察其性状,并且拿来做实验。

    印度的长绒棉确实比汉朝目前少量流传的观赏用棉花品种要好,但其优势性状也分好多不同的角度,有几个亚种,有些胜在单朵棉花的纤维绒毛很长,利于纺纱。另一些虽然纤维没那么长,但花朵产量更大出棉更多。

    纤维最长的和花朵产量最多的品种,其实都有培植的价值,前者用来纺纱织棉布,后者用来直接作为填充物御寒。反正塞到棉袄里的棉花不用讲究纤维长短,只要够厚实量大就好。

    而且李素依稀记得前世高中生物课上就教过“顶端优势”,生物课本上的这个概念就是恰巧拿棉花举例的,说是棉花长到一定高度后摘掉顶芽、抑制植株把养分浪费在长高上,就能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果实。(主要是因为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上就举了棉花“摘心”会让花结得更多,所以中学生物课本就沿用了)

    而“顶端优势”的理论和“棉花摘心”的操作,在二世纪末的地球上,显然没有任何国家的农民会知道。中国农民一直到宋朝的时候,种棉花还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好棉花的顶芽,希望棉花在开花前尽量长高。

    所以李素要让棉花种出更多花,肯定得让人对照试验,找最适合摘心育肥的品种。因为在不摘心状态下长得最好的品种,未必就是摘了心之后依然长得最好的品种。既然引进了良种,就好人做到底帮百姓先甄别把关一道,再往民间发最优良的种子。

    这都是些需要长期耐心才能看到成果和收获的事情,急不得。

    ……

    把棉花盆栽全部安顿给府中婢女后,李素正月里的工作就是泡澡喝酒吃火锅,腻了上火就再喝点热凉茶养生,一时生活好不惬意。

    大约上元节后又过了三四天,关羽张飞叙别来之情也叙够了,酒喝得也有些过了,加上刘备前段时间养伤装病,筋骨也有些腻歪,需要活动活动,于是这天他们就离开成都,便装骑马来郫县,到李素的封地晃悠一下打打秋风。

    顺便看看李素回成都后,对他的封地有没有什么新的治理成果。

    三兄弟这些年也习惯了,如果自己家里已有的奢靡吃喝玩乐玩意儿腻了,要找点新鲜感,去找李素就对了,泡澡达人总有新玩法的。

    而且算算日子,刘备他们差不多也有一年没来李素在郫县的封地了,关羽更是近两年来第一次回。

    沿着岷江和其他都江堰灌渠,一路往西北而行。关羽在马上就感慨,河岸边那密密麻麻的水车,似乎让岷江的水流速度都变缓了一些:

    “伯雅的封地真是治理俨然,工坊水车如此密集,怕是百姓多得工商之利吧,还是第一次听说封侯者自己奢靡好工巧,能让治下百姓也都从工巧中受益的。”

    对于关羽的这个感慨,刘备张飞显然早就见识得多了:“二弟二哥,你出门太久了,这些不稀罕,差不多一年前郫县和都安的江边一带就已经这样了。

    就是碾米的水车作坊至今还老是空转,百姓舍不得那点磨下来的麦麸米糠,还有些最穷苦的百姓依然自己在家里费力碾米,也不让女人到甄尧家开的职坊做工。唉,伯雅和子瑜每每感慨百姓愚昧,不会算数啊。”

    关羽显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闻言好奇反问:“怎么?听如此说,似乎去甄家的职坊做工,同样的力气时辰花下去,赚得比碾米多?”

    刘备:“那是——这还用问咱?二弟你不会回去问你家那口?我上次听姜儿说,如今蜀郡有弩梭织机近两万部,最大的就是她们甄家的工坊,有六千部织机,雇了一两万女工织锦。开出来的工钱是每个时辰一个钱。

    而民妇在自家碾米,一天能碾三五斗就不错了,出一斗米糠,找水车碾米坊碾,才收三升米糠的工钱。换算成铜钱,三升白米也才值九个钱,三升米糠更是值不到两钱。

    就这百姓还算不过来,宁可省这两个钱的三升糠。要是同样的力气去职坊里干一天五个时辰,那就是五个钱,能买一斗米糠了。”

    刘关张的小妾和老婆都是甄家姐妹,所以按说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消息应该是一样灵通的,关羽显然是回来后还没问过他小妾娘家生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