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赵英说的话,很有趣。

    赵桓说的就是他自己,而赵英眼里,大宋就是他赵桓。

    这种想法,赵桓下意识的看了看自己的双手,若是自己决议打掉金人,那大宋的百姓会像现在一样支持自己吗?

    赵桓抬头看着天下堪舆图琢磨了很久,眼看着天色已经暗了,他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会。

    大宋的任何阶层都没有任何理由反对自己的征金大计。

    在这件事上,赵桓可以说,他可以代表所有的大宋人。

    朕即为大宋意志!

    不同意的,都给他开除宋籍好了!

    “李纲那里,关于肃王和景王之事,还没有任何的消息吗?”赵桓晃着摇椅问道。

    赵英翻动着札子,说道“没有,连李大家都很久没有来书信了。”

    “汴京那边都是一切安稳的札子,也不知道是真的安稳,还是李纲和李大家不愿意让官家担心。”

    赵桓的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情看着汴京的位置,陷入了疑虑之中。

    而此时的汴京城,随着水运仪象台的小蓝人和小红人开始报时,大宋的下午正式结束,漕运码头上纤夫,在号子声中,停下了一天的劳作,樊楼里张红挂彩,姑娘们站在虹桥上,卖力的吆喝着。

    而此时的龟公们走上街头,根据着衣着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樊楼的客人。

    各府衙门在应卯之后,三三两两的走出了衙门,伸着懒腰准备吃个晚茶。

    整个汴京城的街道变得更加宽阔,而街道的坊市的规划,也变得合理起来,李纲当上太宰后,对于汴京水道和街道的梳理,慢慢的发挥了作用。

    汴京越来越繁华,当然人也越来越多。

    对于汴京人来说,这一年,最大的苦恼就是人变的太多了,但是也更加热闹。

    歌舞升平,国泰民安。

    而汇英阁内,大宋的宰执李纲,正满面愁容的看着札子,现在的局面非常不利于他。

    官家让李纲一查到底,甚至没有给李纲免职,或者戴罪立功的旨意,就是让李纲查下去。

    这就好比,李纲本身就是裁判,还亲自下场打球一样无赖。

    但是如此无赖的优势之下,李纲依旧没有找到对他有利的证据。

    “在肃王府中并未搜索到任何的证据,证明他在谋反。没有甲胄、没有死士、没有劲弩、没有文书往来、没有密室。没有活口的情况下,也没有口供。”李纲叹气的放下了札子,为难的看着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