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记忆中明朝后期的自制火器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某些方面甚至重新超过了欧洲列强。然而,由于质量不过关,炸膛的事故屡屡发生,于是士卒为了保险,便在实战中减少火药用量,结果在与建奴交战时付出了血的代价。现在卫军虽然规模有限,但即使没有热兵器,他们也足以在正面战场与金军抗衡,所以赵旉没有必要冒险将不可靠的技术过早地用于战场,死于事故之手可往往比战败更打击士气。
其实,以王府旗下军工厂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制造出不会炸膛的枪炮也不是难事,但问题是赵旉一定要他们试验出在不同装药量时枪管炮管炸膛的临界厚度来,这就太难为工匠们了。
不说别的,虽然球墨铸铁的大量生产,令大宋的钢铁质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可是由于缺乏高温温度计等现代测量手段,哪怕是用相同方法生产出来的钢铁,质量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赵旉居然想要工匠们将误差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
好在蕙质兰心的陈灵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与工匠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改了赵旉想当然搞出来的火器研发路径,而改在研发的同时进行试生产。这样做一来增加了实验样本,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二来也容易寻找到最符合实际的质量标准,而不是像赵旉那样仅凭想象;同时还能快速过渡到批量生产的阶段,大大提高了新装备换装的速度。
“这不是和新药研发里的‘小试’、‘中试’什么的有些类似吗?这小妮子还真有一套”,赵旉并没有因为面子受损而心生不悦,反而异常高兴,因为陈灵提出并不断修正完善的“发明-试验-应用”三管齐下的研发推广路线,不但适合火器及其他军器的研制,甚至连民品领域也一样适用,这价值实在是太大了。
赵旉现在越来越感觉到陈灵是老天赐给他的,因为前世的他最害怕的就是工科类的课程,陈灵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他的这一缺陷,而在知识阶层普遍不重视“理性”和“逻辑”的宋代,要有一个这样的人才可真的是不容易啊!
尽管接受了陈灵的提议,但赵旉对于炸膛问题的重视却分毫未减,他要求大炮必须在样炮试射达到炸膛率小于千分之一(样炮至少要十门,每轮至少要发三炮,标准为十炮,总炸膛率为多次统计后汇总的结果。)后才能投入实战。火绳枪和研制中的燧发枪由于加工难度大,炸膛威胁也不如大炮那么可怕,所以要求稍微低一些,但赵旉要求工匠对枪管某些部位加厚,以确保就算炸膛也是在较前端,而不会伤到正在瞄准目标的士兵的脸。
此后火器的研发速度一下子加快了很多,不过这也不完全是陈灵的功劳,火药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随着晒盐技术的不断改进,硝石的提纯技术也日臻成熟,而木炭与硫磺这两种不溶物则更是早就解决了质量问题。
到了这个时候,赵旉终于将记忆中的军用黑火药固定配比、纸包弹药等技术成果透露了出来,颗粒化技术也在不久之后由某位粗心大意的工匠学徒无意中发明出来,从此火药不但爆炸威力远胜从前,而且不同批次的火药之间差异大大缩小,对火器标准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不过就算这样,实用型枪炮的投入使用还是远比赵旉想象的要晚得多,他这才想起前世看过的某篇文章,里面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一项发明诞生之后要转为实际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看来并非虚妄。
不过,赵旉有集体技术攻关这一利器,只要不惜成本,在一两个领域使这一过程加快十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一位工匠提出在样品基础上额外增加枪炮管的厚度以提高安全性和耐用性的主张,就被赵旉采纳,并在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士兵们却一个个因为额外的负重而叫苦连天
火器一旦大规模投入使用,势必会对整个天下大势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但在目前,赵旉还得先把冷兵器战争打好再说,要不然这些研发中的宝贝搞不好就都成金人的战利品了。而刘锜虽然在顺昌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可是赵旉却不支持他乘胜北上的主张,一则是第一师自身伤亡也相当大,亟需修整;二则是一师兵力不足,与金军交战尚可,攻城略地则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他们根本就分不出占领新地盘的兵力来,而如果将与一师同属“扬州卫”(注1)的两个二线师也派上,巩固占领地倒是没问题了,可特区目前显然还没能力支持七八万大军外线作战,尤其是在赵旉不想耽搁特区建设的时候。
“也不能总是我们卫军出力,其他的部队也该来喝点汤了”,赵旉随即让虞允文以他的名义上书,谴责金人背信弃义的行为,要求朝廷立刻下诏声讨,并利用金国内乱的机会发动全面北伐。而那些统兵大将的奏折比这还要早一些,像岳飞这样的行动派,就更是以“金军入寇”为借口,在朝廷北伐的诏令下达前,再次北进中原,反正名义上河南现在应该算是大宋疆土,他这样做也合理合法。
其实当初无人愿意接手河南时,岳飞倒是表态可以从襄樊地区移防到河南,但赵构考虑到岳飞对金人恨之入骨,又常常自作主张,如果让他过去,很可能会闹出不必要的摩擦,到时候破坏和议就不好了,所以没有同意,愣是让河南地区在近乎无政府的状态下维持了一年多。如果当初赵构答应的话,也许现在的中原局势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刘锜说不定就没有一战成名的机会了
由于金军违约在先,南宋主战派群情激昂,即使以秦桧的能力也很难压制下来,再加上这几年来宋军连续不断的胜利令赵构的信心增强了很多,而母亲和妻女的平安归来又令他不必投鼠忌器,赵构终于下了主动进攻的决心。于是,赵构与秦桧等中枢重臣商议后,决定采取逐次进攻的方式,以岳飞的神武后军为先锋,若其进展顺利,则张俊、韩世忠和杨沂中三位大将经两淮地区直取山东与河北。
本来赵构是准备对卫军委以重任的,但赵旉对北伐另有想法,便虚报了大量战损,推托说卫军尚需修整一段时间。而赵构也考虑到这最后的底牌不能有失,便将其作为最后的总预备队使用,不过如果局势有利,卫军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战。
赵旉心底里对父亲制定的作战思路不太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最不划算的“添油战术”。不过,考虑到赵构长期以来对金人的恐惧和不自信,他敢下旨北伐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要他豁出去将全部筹码都压上,就太强人所难了,所以赵旉也没有上书提出质疑。
这样一来,南宋这次北伐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取决于岳家军的战果,如果他们出师不利,赵构难得鼓起勇气发动的反击就会草草收场。岳飞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在收到诏书后再次从后方调兵,再加上陆续来投的各路义军,岳家军的总兵力第一次突破了十万人
注1:赵旉将计划中的九个卫按照传说中的上古“九州”来命名,第一师属于扬州卫,第二师属于徐州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其实,以王府旗下军工厂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制造出不会炸膛的枪炮也不是难事,但问题是赵旉一定要他们试验出在不同装药量时枪管炮管炸膛的临界厚度来,这就太难为工匠们了。
不说别的,虽然球墨铸铁的大量生产,令大宋的钢铁质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可是由于缺乏高温温度计等现代测量手段,哪怕是用相同方法生产出来的钢铁,质量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赵旉居然想要工匠们将误差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
好在蕙质兰心的陈灵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与工匠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改了赵旉想当然搞出来的火器研发路径,而改在研发的同时进行试生产。这样做一来增加了实验样本,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二来也容易寻找到最符合实际的质量标准,而不是像赵旉那样仅凭想象;同时还能快速过渡到批量生产的阶段,大大提高了新装备换装的速度。
“这不是和新药研发里的‘小试’、‘中试’什么的有些类似吗?这小妮子还真有一套”,赵旉并没有因为面子受损而心生不悦,反而异常高兴,因为陈灵提出并不断修正完善的“发明-试验-应用”三管齐下的研发推广路线,不但适合火器及其他军器的研制,甚至连民品领域也一样适用,这价值实在是太大了。
赵旉现在越来越感觉到陈灵是老天赐给他的,因为前世的他最害怕的就是工科类的课程,陈灵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他的这一缺陷,而在知识阶层普遍不重视“理性”和“逻辑”的宋代,要有一个这样的人才可真的是不容易啊!
尽管接受了陈灵的提议,但赵旉对于炸膛问题的重视却分毫未减,他要求大炮必须在样炮试射达到炸膛率小于千分之一(样炮至少要十门,每轮至少要发三炮,标准为十炮,总炸膛率为多次统计后汇总的结果。)后才能投入实战。火绳枪和研制中的燧发枪由于加工难度大,炸膛威胁也不如大炮那么可怕,所以要求稍微低一些,但赵旉要求工匠对枪管某些部位加厚,以确保就算炸膛也是在较前端,而不会伤到正在瞄准目标的士兵的脸。
此后火器的研发速度一下子加快了很多,不过这也不完全是陈灵的功劳,火药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随着晒盐技术的不断改进,硝石的提纯技术也日臻成熟,而木炭与硫磺这两种不溶物则更是早就解决了质量问题。
到了这个时候,赵旉终于将记忆中的军用黑火药固定配比、纸包弹药等技术成果透露了出来,颗粒化技术也在不久之后由某位粗心大意的工匠学徒无意中发明出来,从此火药不但爆炸威力远胜从前,而且不同批次的火药之间差异大大缩小,对火器标准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不过就算这样,实用型枪炮的投入使用还是远比赵旉想象的要晚得多,他这才想起前世看过的某篇文章,里面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一项发明诞生之后要转为实际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看来并非虚妄。
不过,赵旉有集体技术攻关这一利器,只要不惜成本,在一两个领域使这一过程加快十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一位工匠提出在样品基础上额外增加枪炮管的厚度以提高安全性和耐用性的主张,就被赵旉采纳,并在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士兵们却一个个因为额外的负重而叫苦连天
火器一旦大规模投入使用,势必会对整个天下大势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但在目前,赵旉还得先把冷兵器战争打好再说,要不然这些研发中的宝贝搞不好就都成金人的战利品了。而刘锜虽然在顺昌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可是赵旉却不支持他乘胜北上的主张,一则是第一师自身伤亡也相当大,亟需修整;二则是一师兵力不足,与金军交战尚可,攻城略地则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他们根本就分不出占领新地盘的兵力来,而如果将与一师同属“扬州卫”(注1)的两个二线师也派上,巩固占领地倒是没问题了,可特区目前显然还没能力支持七八万大军外线作战,尤其是在赵旉不想耽搁特区建设的时候。
“也不能总是我们卫军出力,其他的部队也该来喝点汤了”,赵旉随即让虞允文以他的名义上书,谴责金人背信弃义的行为,要求朝廷立刻下诏声讨,并利用金国内乱的机会发动全面北伐。而那些统兵大将的奏折比这还要早一些,像岳飞这样的行动派,就更是以“金军入寇”为借口,在朝廷北伐的诏令下达前,再次北进中原,反正名义上河南现在应该算是大宋疆土,他这样做也合理合法。
其实当初无人愿意接手河南时,岳飞倒是表态可以从襄樊地区移防到河南,但赵构考虑到岳飞对金人恨之入骨,又常常自作主张,如果让他过去,很可能会闹出不必要的摩擦,到时候破坏和议就不好了,所以没有同意,愣是让河南地区在近乎无政府的状态下维持了一年多。如果当初赵构答应的话,也许现在的中原局势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刘锜说不定就没有一战成名的机会了
由于金军违约在先,南宋主战派群情激昂,即使以秦桧的能力也很难压制下来,再加上这几年来宋军连续不断的胜利令赵构的信心增强了很多,而母亲和妻女的平安归来又令他不必投鼠忌器,赵构终于下了主动进攻的决心。于是,赵构与秦桧等中枢重臣商议后,决定采取逐次进攻的方式,以岳飞的神武后军为先锋,若其进展顺利,则张俊、韩世忠和杨沂中三位大将经两淮地区直取山东与河北。
本来赵构是准备对卫军委以重任的,但赵旉对北伐另有想法,便虚报了大量战损,推托说卫军尚需修整一段时间。而赵构也考虑到这最后的底牌不能有失,便将其作为最后的总预备队使用,不过如果局势有利,卫军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战。
赵旉心底里对父亲制定的作战思路不太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最不划算的“添油战术”。不过,考虑到赵构长期以来对金人的恐惧和不自信,他敢下旨北伐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要他豁出去将全部筹码都压上,就太强人所难了,所以赵旉也没有上书提出质疑。
这样一来,南宋这次北伐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取决于岳家军的战果,如果他们出师不利,赵构难得鼓起勇气发动的反击就会草草收场。岳飞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在收到诏书后再次从后方调兵,再加上陆续来投的各路义军,岳家军的总兵力第一次突破了十万人
注1:赵旉将计划中的九个卫按照传说中的上古“九州”来命名,第一师属于扬州卫,第二师属于徐州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