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一役,英宗朱祁镇率京师三大营亲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遭瓦剌军围攻,全军溃败,以致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以及数十位高级武将阵亡,二十万大军被杀的血流漂杵,这不仅是大明的奇耻大辱,被杀的数万士卒亦多有家眷亲属在京师。
一直以来,于谦皆因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而倍受尊崇,在民间声望极高,如今突然传出于谦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自然是引的争论不休,不过,很快土木堡一役的疑点便逐一传了出来。
首先就是大军缺粮的问题,英宗率京师三大营北伐,行军路线是从北京至宣府,沿途不算府县的粮仓,仅是大型军仓就有七个之多,即便是仓促北伐,亦不存在断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土木堡兵败之后,在于谦的指挥下,这七大粮仓的粮食却迅速的转运回京师。
其二,土木堡之围,何以大同、宣府两大驻有重兵的重镇却按兵不动,这天下还有比救驾更大的事情?
其三,兵败之后,见死不救的边镇武将,调拨粮草不力的兵部官员何以都未被惩处?有些反而还加官进爵?
最后,背负土木堡之败罪名的太监王振,可说是其罪通天,可为何饱受六年冷宫的英宗在复辟之后,要为王振招魂以葬,赠谥立像,补赐遗失的赐经赐谕,恩隆异常?反而处死了立有大功的于谦?
这一个个疑点传扬开来,原本认为是谣传,是无稽之谈的人也变的将信将疑,因为列出的这些个疑点都是事实,令人不怀疑都不行,之前是没人敢往这方面想。而且也不敢妄加议论,毕竟事关皇室的脸面,京师的勋臣死伤亦是相当大,怕招惹事非,如今有人四处散播,而且也事隔多年。一众士绅百姓也就无所顾忌了,京师内外随处都能听到对此事的议论。
反响最激烈的自然是京师的勋贵,土木堡一役,京师勋贵以及精锐子弟伤亡殆尽,一听这事背后竟然还有如此大的一个阴谋,登时就群情激奋,纷纷奔走相告,相互联络,就连不平素不关心政事的逍遥勋贵亦是劲头十足。嚷嚷着要为冤死的祖父辈们讨一个说法。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信心十足的文官们立时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谁也没料到京师勋臣居然会将这等陈年旧事翻了出来,而且以此为突破口来攻讦文官,尤为可恶的是,这等七八十年前的旧事,他们就想辩驳,也不是张口就能驳斥的了的。这的细细的查询当年的资料。
内阁值房,李时放下手中的奏疏。轻叹了一声,又望了一眼外面的天色,这才唤道:“来人。”待的中门外中书躬身而入,他才问道:“如今是何时辰?”
“回相爷,眼下刚过申时。”
李时微微点了点头,这才道:“去将翟阁老、方阁老请来。”
待的中书退出。他不仅又拿起那份奏疏,仔细的逐个的看着末尾密密麻麻附着的签名,这些人都是京师的勋臣,基本上都有至亲亡于土木堡一役,看着这一长串名字。他不由有些心惊肉跳。
翟銮、方献夫二人来的很快,有关土木堡之败乃是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一次有预谋的策划早已传的沸沸扬扬,两人岂能不知?自然也清楚李时找他们是为商议此事,这事二人都想过,确实棘手,因为这中间夹杂着一个英宗,牵扯到皇室的声誉和脸面,便是辩驳亦要小心谨慎,否则必遭攻讦。
二人忧心忡忡的进了内阁值房,见礼之后,李时也无心寒暄,伸手让座之后,便从案上取过那份奏折,道:“定国公徐廷德与京师一众勋臣联名上书,恳祈剥夺于少保的谥号,抄没其子孙家产,诛其九族,这是他们上的折子,二位先看看。”
一听这话,翟銮、方献夫不由对视了一眼,这些勋贵们想做什么?剥夺谥号也就罢了,诛杀九族,可不是闹着玩的,数十年过去了,于少保一脉如今早已开枝散叶,诛杀九族,岂非是牵连数千人的大案,如今地方本就不太平,这不是成心添乱嘛?
见翟銮低头看折子,方献夫略一沉吟便道:“谣言必然出自勋贵,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土木堡一役本就败的不合情理,且又事隔多年,彻查是不可能之事,驳斥,难度亦不小,反过来说,此事既然无法查实,则只能做为谣言,勋贵上疏请剥夺于少保谥号等,纯属是无理取闹,须的坚决驳斥,大明岂能因谣言而罪人?”
听的这话,翟銮抬起头来,侧首看了他一眼,缓道:“这事看起荒唐,但一众勋贵此举却并非是意在于少保,叔贤且看看有多少勋臣联名。”说着他递过折子,道:“他们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错。”李时沉声道:“勋贵们此举,意在争取帝心。”说着,他瞥了二人一眼,接着道:“虽然皆知是谣言,但其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既无法驳斥,便给予对方中伤的机会。”说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道:“土木堡之变以来,文官独大是不争的事实,皇上继位以来与内阁关系并不融洽,勋贵们此举,一则是争取帝心,二则是给予皇上一个削弱文官的借口。”
李时说完,三人皆是默然无言,嘉靖本就多疑,这种事情他绝对是宁可信其有,若真是以此事为借口打压文官,他们该如何应对?文官能有今日这种局面,实是来之不易,将近百余年时间才确立起来的优势可不能一朝葬送在他们这届内阁手上。
沉默半晌,方献夫才缓缓开口道:“这份折子,内阁只能驳斥,这点是毫无疑问的,眼下的难题是如何消除皇上对文官的戒心。”
“这不是难事。”李时看了二人一眼,才道:“请二位过来,便是商议此事。”稍一沉吟,他才接着道:“皇上继位以来,因大礼仪之争,与朝臣关系一直颇为紧张,与几任首辅相处亦不融洽,眼下首辅之位空悬,若想消除皇上的戒心,唯有举荐一位皇上信赖倚重的首辅,二位意下如何?”
听的这话,翟銮、方献夫不由微微一怔,李时这是什么意思?让二人举荐他吗?如今是李时暂掌内阁,举荐他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这未免有点趁火打劫之嫌,再说了,推荐李时为首辅就能消除嘉靖对文官的戒心?
稍一沉吟,方献夫已是反应过来,李时指的是张璁,他是想举荐张璁再次起复重掌内阁,他不由有些敬服,在这种情形下,李时能主动举荐张璁复出,这份气度就令人叹服,不过,对于首辅之位,他也有几分觊觎之心,当下便道:“宗易兄可是指的已致仕的张元辅?”
一直以来,于谦皆因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而倍受尊崇,在民间声望极高,如今突然传出于谦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自然是引的争论不休,不过,很快土木堡一役的疑点便逐一传了出来。
首先就是大军缺粮的问题,英宗率京师三大营北伐,行军路线是从北京至宣府,沿途不算府县的粮仓,仅是大型军仓就有七个之多,即便是仓促北伐,亦不存在断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土木堡兵败之后,在于谦的指挥下,这七大粮仓的粮食却迅速的转运回京师。
其二,土木堡之围,何以大同、宣府两大驻有重兵的重镇却按兵不动,这天下还有比救驾更大的事情?
其三,兵败之后,见死不救的边镇武将,调拨粮草不力的兵部官员何以都未被惩处?有些反而还加官进爵?
最后,背负土木堡之败罪名的太监王振,可说是其罪通天,可为何饱受六年冷宫的英宗在复辟之后,要为王振招魂以葬,赠谥立像,补赐遗失的赐经赐谕,恩隆异常?反而处死了立有大功的于谦?
这一个个疑点传扬开来,原本认为是谣传,是无稽之谈的人也变的将信将疑,因为列出的这些个疑点都是事实,令人不怀疑都不行,之前是没人敢往这方面想。而且也不敢妄加议论,毕竟事关皇室的脸面,京师的勋臣死伤亦是相当大,怕招惹事非,如今有人四处散播,而且也事隔多年。一众士绅百姓也就无所顾忌了,京师内外随处都能听到对此事的议论。
反响最激烈的自然是京师的勋贵,土木堡一役,京师勋贵以及精锐子弟伤亡殆尽,一听这事背后竟然还有如此大的一个阴谋,登时就群情激奋,纷纷奔走相告,相互联络,就连不平素不关心政事的逍遥勋贵亦是劲头十足。嚷嚷着要为冤死的祖父辈们讨一个说法。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信心十足的文官们立时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谁也没料到京师勋臣居然会将这等陈年旧事翻了出来,而且以此为突破口来攻讦文官,尤为可恶的是,这等七八十年前的旧事,他们就想辩驳,也不是张口就能驳斥的了的。这的细细的查询当年的资料。
内阁值房,李时放下手中的奏疏。轻叹了一声,又望了一眼外面的天色,这才唤道:“来人。”待的中门外中书躬身而入,他才问道:“如今是何时辰?”
“回相爷,眼下刚过申时。”
李时微微点了点头,这才道:“去将翟阁老、方阁老请来。”
待的中书退出。他不仅又拿起那份奏疏,仔细的逐个的看着末尾密密麻麻附着的签名,这些人都是京师的勋臣,基本上都有至亲亡于土木堡一役,看着这一长串名字。他不由有些心惊肉跳。
翟銮、方献夫二人来的很快,有关土木堡之败乃是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一次有预谋的策划早已传的沸沸扬扬,两人岂能不知?自然也清楚李时找他们是为商议此事,这事二人都想过,确实棘手,因为这中间夹杂着一个英宗,牵扯到皇室的声誉和脸面,便是辩驳亦要小心谨慎,否则必遭攻讦。
二人忧心忡忡的进了内阁值房,见礼之后,李时也无心寒暄,伸手让座之后,便从案上取过那份奏折,道:“定国公徐廷德与京师一众勋臣联名上书,恳祈剥夺于少保的谥号,抄没其子孙家产,诛其九族,这是他们上的折子,二位先看看。”
一听这话,翟銮、方献夫不由对视了一眼,这些勋贵们想做什么?剥夺谥号也就罢了,诛杀九族,可不是闹着玩的,数十年过去了,于少保一脉如今早已开枝散叶,诛杀九族,岂非是牵连数千人的大案,如今地方本就不太平,这不是成心添乱嘛?
见翟銮低头看折子,方献夫略一沉吟便道:“谣言必然出自勋贵,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土木堡一役本就败的不合情理,且又事隔多年,彻查是不可能之事,驳斥,难度亦不小,反过来说,此事既然无法查实,则只能做为谣言,勋贵上疏请剥夺于少保谥号等,纯属是无理取闹,须的坚决驳斥,大明岂能因谣言而罪人?”
听的这话,翟銮抬起头来,侧首看了他一眼,缓道:“这事看起荒唐,但一众勋贵此举却并非是意在于少保,叔贤且看看有多少勋臣联名。”说着他递过折子,道:“他们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错。”李时沉声道:“勋贵们此举,意在争取帝心。”说着,他瞥了二人一眼,接着道:“虽然皆知是谣言,但其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既无法驳斥,便给予对方中伤的机会。”说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道:“土木堡之变以来,文官独大是不争的事实,皇上继位以来与内阁关系并不融洽,勋贵们此举,一则是争取帝心,二则是给予皇上一个削弱文官的借口。”
李时说完,三人皆是默然无言,嘉靖本就多疑,这种事情他绝对是宁可信其有,若真是以此事为借口打压文官,他们该如何应对?文官能有今日这种局面,实是来之不易,将近百余年时间才确立起来的优势可不能一朝葬送在他们这届内阁手上。
沉默半晌,方献夫才缓缓开口道:“这份折子,内阁只能驳斥,这点是毫无疑问的,眼下的难题是如何消除皇上对文官的戒心。”
“这不是难事。”李时看了二人一眼,才道:“请二位过来,便是商议此事。”稍一沉吟,他才接着道:“皇上继位以来,因大礼仪之争,与朝臣关系一直颇为紧张,与几任首辅相处亦不融洽,眼下首辅之位空悬,若想消除皇上的戒心,唯有举荐一位皇上信赖倚重的首辅,二位意下如何?”
听的这话,翟銮、方献夫不由微微一怔,李时这是什么意思?让二人举荐他吗?如今是李时暂掌内阁,举荐他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这未免有点趁火打劫之嫌,再说了,推荐李时为首辅就能消除嘉靖对文官的戒心?
稍一沉吟,方献夫已是反应过来,李时指的是张璁,他是想举荐张璁再次起复重掌内阁,他不由有些敬服,在这种情形下,李时能主动举荐张璁复出,这份气度就令人叹服,不过,对于首辅之位,他也有几分觊觎之心,当下便道:“宗易兄可是指的已致仕的张元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