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知青祸害的溪岭村(4)(1/2)
村里的会计和民兵队长在县里没有买到足够的刀片,为了办成这件事俩人还专门跑了一趟市里的机械厂,把他们带过去的钱快花完了,才费力定下几十把长刀片。
村里的钱不多买不了更多的刀片是一方面,钢铁原料是国家紧缺品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连国家方面都稀缺的资源,分到下面各个省市县里的更少了,也就只有机械厂或是钢铁厂里才有可能生产这些东西,他们普通人想要购买也只有到这些工厂里商量谈合作,还需要出示介绍信才能放行,没有任何一家代销社有能力吃下这么大一个大单子。
随后的日子里,沈静冰和木工组的几位匠人就扎根在了大队院子,见到村民们使用他们造出来的农具后,收割麦子的效果显著,村干部彻底放下了提着的心,转而更加注重这几个搞农具生产的木匠工人了。
为了让他们干活更方便一些,甚至专门给他们安排了一片区域使用,工分也全都按十分给他们算,包括年年轻轻的沈静冰。
刚掌握厨房大权还不到一个星期的沈静冰,现在已经从家里下岗,做饭的伙计被大伯母、沈母、三婶三个女人轮流接手干,像沈静冰之前那样带着三个小孩子负责每天的家务和做饭,而沈静冰就转移到到村大队部里再上岗就业。
在这个院子里,他们齐心协力把会计购买回来的几十个长刀片都固定在了做好的掠上,等拉麦队的人去地里的时候顺便把农具捎到地里,守在地头的村干部们自然会按照需求的新农具分给村民们使用。
沈静冰在大院里旁观木匠师傅干活的过程中,灵感爆发了一波又一波,有可以短途拉运小型物品的四轮工具木斗车,两个小车轮前面有三根长木叉突出去的木叉车,一下就能叉起来好几捆麦子,从场边挪到脱粒机旁边再卸下来,小轮子不大但木料和做工都好,推或拉起来又快又稳。
那个沈静冰觉得工艺复杂的脱粒机也做了出来,不管是麦壳自动分类,还是小麦粒飞溅的问题在一次次的实验下完美解决,木工师傅们试用了效果真的不错后,又多做了好几台放在场地里供人使用。
做完村里需要的农具后,他们也没有停止,而是按沈静冰的建议,又继续做了好多个脱粒机和掠,都暂时存放在了大队里空闲的储物间里。掠上安装的刀片没有货了,沈静冰就建议众人研究可不可以把坚硬的竹子做成竹刀装在掠上面,试验之后发现效果还可以,只是待竹刀的刀锋不锐利了,就需要更换另一片新竹刀。
他们自己不用,可以卖给公社里其他的村庄用嘛!
到时候,不管其他村是拿粮食换,还是给钱,都是一门收入,大队里挣的钱多了,等到年底分钱的时候,他们也能多分一点儿。
自从沈静冰研究的农具生产出来且提交效率的情况明显后,木匠对她现在是言听计从,大家都是干了这么多年农活的人了,都没往改进农具这个方向想过,唯有沈静冰这个半大小孩做了所有人都没做过的事情。
她不仅想到了,还做出来了,使用的效果也很好,两相一对比,大家心里有数,认可了沈静冰在这方面的才华。
今年好在有新做出来的农具,因时间匆忙虽简陋但确实有奇效,仅是用来收割麦子的掠就起到了大作用,收麦子的时候速度提高了两三倍,还有晒麦子的木叉车,脱粒机等工具相助,溪岭村不知道能否排到最先收完麦的村子,但绝对不再像之前那几年排倒数了。
大家都佩服她的脑袋瓜子,对她的话相当信服,她让多做一些农具,众人就都按照她说的去做了。
“这些农具要怎么买给十里八村的人呀?”沈大伯一时半会儿想不到好主意。
农具是好农具,他们村里的村民们都是亲自使用过的,效果亲眼见识过所以接受度才那么高,如果他们村里主动上门把这些农具卖给别的村庄,不一定会被对方接受,挡不住还要被怀疑是不是别有用心。
做为始作俑者的沈静冰也被叫来开会,她对此一点儿也不发愁,“简单的很啊。”
有村干部一听这说辞,“三丫,你有啥好办法就说出来,当做农具可是你先提议的,现在要买出去你也要出力啊,咱们村里的钱差不多都拿去买刀片了,现在挣的多了,年底咱们每家每户都能多分点儿钱,少了的话,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早已经成竹在胸的沈静冰也不迈关子,缓缓道出自己的想法,“咱们村里比往年收完麦的日子可是提前了不少,其他村肯定还都在忙着呢,咱们可以安排一部分和附近村子有亲戚的村民们打着串亲戚的名义上门去做客,还怕那些快忙疯的其他村民们不打听消息吗?让村民们半遮半掩的透露给他们知道点儿口风,到时候就是他们哭着喊着跑咱们村里来打探消息了。等他们一来到咱们村子里,看到这么多从来没见过的农具,还怕他们不动心吗?到时候咱们名声也有了,钱也进腰包了,一举两得多美的事儿呀!”
于是,溪岭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的去亲戚家转了一圈,面对着辛苦抢收的亲戚们痛苦的忍着想要炫耀的心思,装作不经意间说漏嘴的样子把消息泄露了出去,凑合吃完饭就赶紧跑回村子里了,他们都没有演红的天赋,能憋半天已经算是不错了。
过了没两天,就有许多其他村的村民们来溪岭村的亲戚家里借口串门打探虚实,当他们看到晒麦场上摆着的各种各样的农具后好奇心就掩饰不住了,厚着脸开始打听消息,等他们回去之后第二天,好几个村的村干部一大早就跑来了溪岭村,要买或要租借溪岭村的农具。
那些事情就交给村干部们之间互相交涉,沈静冰不便参与其中,便和木匠师傅们继续研发新的农具。
村里的钱不多买不了更多的刀片是一方面,钢铁原料是国家紧缺品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连国家方面都稀缺的资源,分到下面各个省市县里的更少了,也就只有机械厂或是钢铁厂里才有可能生产这些东西,他们普通人想要购买也只有到这些工厂里商量谈合作,还需要出示介绍信才能放行,没有任何一家代销社有能力吃下这么大一个大单子。
随后的日子里,沈静冰和木工组的几位匠人就扎根在了大队院子,见到村民们使用他们造出来的农具后,收割麦子的效果显著,村干部彻底放下了提着的心,转而更加注重这几个搞农具生产的木匠工人了。
为了让他们干活更方便一些,甚至专门给他们安排了一片区域使用,工分也全都按十分给他们算,包括年年轻轻的沈静冰。
刚掌握厨房大权还不到一个星期的沈静冰,现在已经从家里下岗,做饭的伙计被大伯母、沈母、三婶三个女人轮流接手干,像沈静冰之前那样带着三个小孩子负责每天的家务和做饭,而沈静冰就转移到到村大队部里再上岗就业。
在这个院子里,他们齐心协力把会计购买回来的几十个长刀片都固定在了做好的掠上,等拉麦队的人去地里的时候顺便把农具捎到地里,守在地头的村干部们自然会按照需求的新农具分给村民们使用。
沈静冰在大院里旁观木匠师傅干活的过程中,灵感爆发了一波又一波,有可以短途拉运小型物品的四轮工具木斗车,两个小车轮前面有三根长木叉突出去的木叉车,一下就能叉起来好几捆麦子,从场边挪到脱粒机旁边再卸下来,小轮子不大但木料和做工都好,推或拉起来又快又稳。
那个沈静冰觉得工艺复杂的脱粒机也做了出来,不管是麦壳自动分类,还是小麦粒飞溅的问题在一次次的实验下完美解决,木工师傅们试用了效果真的不错后,又多做了好几台放在场地里供人使用。
做完村里需要的农具后,他们也没有停止,而是按沈静冰的建议,又继续做了好多个脱粒机和掠,都暂时存放在了大队里空闲的储物间里。掠上安装的刀片没有货了,沈静冰就建议众人研究可不可以把坚硬的竹子做成竹刀装在掠上面,试验之后发现效果还可以,只是待竹刀的刀锋不锐利了,就需要更换另一片新竹刀。
他们自己不用,可以卖给公社里其他的村庄用嘛!
到时候,不管其他村是拿粮食换,还是给钱,都是一门收入,大队里挣的钱多了,等到年底分钱的时候,他们也能多分一点儿。
自从沈静冰研究的农具生产出来且提交效率的情况明显后,木匠对她现在是言听计从,大家都是干了这么多年农活的人了,都没往改进农具这个方向想过,唯有沈静冰这个半大小孩做了所有人都没做过的事情。
她不仅想到了,还做出来了,使用的效果也很好,两相一对比,大家心里有数,认可了沈静冰在这方面的才华。
今年好在有新做出来的农具,因时间匆忙虽简陋但确实有奇效,仅是用来收割麦子的掠就起到了大作用,收麦子的时候速度提高了两三倍,还有晒麦子的木叉车,脱粒机等工具相助,溪岭村不知道能否排到最先收完麦的村子,但绝对不再像之前那几年排倒数了。
大家都佩服她的脑袋瓜子,对她的话相当信服,她让多做一些农具,众人就都按照她说的去做了。
“这些农具要怎么买给十里八村的人呀?”沈大伯一时半会儿想不到好主意。
农具是好农具,他们村里的村民们都是亲自使用过的,效果亲眼见识过所以接受度才那么高,如果他们村里主动上门把这些农具卖给别的村庄,不一定会被对方接受,挡不住还要被怀疑是不是别有用心。
做为始作俑者的沈静冰也被叫来开会,她对此一点儿也不发愁,“简单的很啊。”
有村干部一听这说辞,“三丫,你有啥好办法就说出来,当做农具可是你先提议的,现在要买出去你也要出力啊,咱们村里的钱差不多都拿去买刀片了,现在挣的多了,年底咱们每家每户都能多分点儿钱,少了的话,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早已经成竹在胸的沈静冰也不迈关子,缓缓道出自己的想法,“咱们村里比往年收完麦的日子可是提前了不少,其他村肯定还都在忙着呢,咱们可以安排一部分和附近村子有亲戚的村民们打着串亲戚的名义上门去做客,还怕那些快忙疯的其他村民们不打听消息吗?让村民们半遮半掩的透露给他们知道点儿口风,到时候就是他们哭着喊着跑咱们村里来打探消息了。等他们一来到咱们村子里,看到这么多从来没见过的农具,还怕他们不动心吗?到时候咱们名声也有了,钱也进腰包了,一举两得多美的事儿呀!”
于是,溪岭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的去亲戚家转了一圈,面对着辛苦抢收的亲戚们痛苦的忍着想要炫耀的心思,装作不经意间说漏嘴的样子把消息泄露了出去,凑合吃完饭就赶紧跑回村子里了,他们都没有演红的天赋,能憋半天已经算是不错了。
过了没两天,就有许多其他村的村民们来溪岭村的亲戚家里借口串门打探虚实,当他们看到晒麦场上摆着的各种各样的农具后好奇心就掩饰不住了,厚着脸开始打听消息,等他们回去之后第二天,好几个村的村干部一大早就跑来了溪岭村,要买或要租借溪岭村的农具。
那些事情就交给村干部们之间互相交涉,沈静冰不便参与其中,便和木匠师傅们继续研发新的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