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顾然的阐述,

    一股浓郁的疑惑和不解,夹杂着好奇和迷茫,开始在直播间里弥漫。

    DNA在挑选知识?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更恐怖的是,这样的描述,就好像DNA有自主意识一般。

    这几乎颠覆了无数观众的认知。

    直播间中一部分已经和教育界彻底脱离的观众,开始思考着DNA的筛选机制。

    另外一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则依旧困扰于如何让DNA产生误判,从而激活多巴胺奖励机制。

    不过,对于顾然提出的问题。

    这些思考最终都殊途同归。

    “对于让DNA产生误判,我有一些经历,大家听听看靠谱不靠谱。”

    “比如说运动,DNA对运动肯定是有奖励机制的,”

    “那我们先运动,运动完立马学习。”

    “这样多巴胺开始分泌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开始学习了。”

    “会不会对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这位家长,你说的太有道理的。”

    “不过我看也甭运动了,怪累的。”

    “就打游戏。”

    “打游戏我也分泌多巴胺!”

    “诶嘿,我觉得这个方法好!”

    “我就说我先打把游戏再学习是有道理的!”

    几个学生的发言,顿时热闹了家长群体。

    “打游戏?”

    “打一把游戏不知道多久才能把心收回来!”